祖孙三代人的公证情怀

安徽法制报 2019-09-20 10:45 大字

□本报记者周莹莹

一份份整齐泛黄的卷宗,散发着陈旧纸张独有的气味,这是安庆最早一批公证员留下的公证书。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安庆市宜城公证处公证员江伟力翻到父亲江净当年出具的公证书,心里生出几多感慨。墨笔铅印,随着年月流逝变得陈旧暗淡,却又显凝练厚重,只因这一纸公证书的背后,记载着公证事业的变革与发展,也见证着他们一家三代人执着的公证情怀。

江净是江家的第一代公证人,其生前是望江县公证处原主任,于1990年离休,2018年去世。1979年,我国公证制度恢复重建。彼时,江净尚在望江县公安局工作,听闻公证处恢复成立,学法律专业的他甚是向往,听从组织安排,毅然承担起筹建望江县公证处的重任。

面对没有公证业务、缺少办公用品的困境,江净没有气馁。他背上挎包夹着本子,骑上自行车,进企业、下农村,进机关、访学校,挨家挨户宣传公证职能。江伟力还清晰记得,那时父亲一下乡往往要三四天,每次回来就瘦了一圈。因为条件艰苦,饿了就啃咸菜,渴了就喝塘(湖)水。“父亲,你放弃公安工作的优越条件,吃这么多苦,觉得亏不亏?”“亏啥,你没见过当事人对我们信任的样子。”这样的对话在这对父子之间几次上演,直到后来江伟力执业后,他才真正领会公证工作的价值。

正是靠风雨无阻的走访,吃苦耐劳的坚持,江净等老一辈公证员摸索总结出“一条板凳两条腿,每天上门二三户”与“上千家门,认千家人,知千家情,办千家事”的公证工作法,创立了“联系卡”等便民服务措施,不仅将公证带到百姓身边,也打开了工作局面,让望江县公证处走在了全省县级公证处的前列。

在父亲的带动下,1984年江伟力通过招干考试,加入了公证员队伍。“干我们公证这一行,方的就是方的,圆的就是圆的,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一句简单朴素的话,成为江家的家训,被传承了下来。江伟力对每一件公证一丝不苟,对每一个疑点认真核查,严把公证质量关。

2012年4月,安庆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公司企业改制,出售款项用于安置职工分流下岗。江伟力所在的宜城公证处接受了委托,办理相关公证事项。在审查财产出售的材料时,江伟力细心发现该公司的资产整体售价很低,并且职工代表大会决议上的代表签名仅出自两个人的手笔。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江伟力判断这是一份虚假的证明材料。为了揭开事情真相,江伟力立马带着公证员去调查,找到愿意说真话的员工了解真相。原来,该公司已停业5年多,职工们等着企业改制领取安置费。没想到个别人员却想将公司资产低价卖给关系户,侵吞集体财产。事实面前,委托人低头承认,没想到精心策划的计划在公证处“露了馅”。虽然最终公证书没有出具,但江伟力尽职尽责守住了职业底线。

2018年,在江伟力的“记忆坐标”中又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他的儿子江澎也成为一名实习公证员。“与祖辈、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公证员幸福多了。”令江澎“幸福指数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公证工作的条件与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是公证工作逐渐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曾经简陋的公证处如今都设置了统一的接待大厅,配备了自助查证设备、叫号设备等,当事人还能线上预约办证、查询办证进度。各种新装备、新手段层出不穷,提高了公证效率;遗嘱公证、出国留学公证等各种新业务不断拓展,满足了群众工作生活所需。

变化的是服务手段,不变的是公证为民的初心。穿过40年岁月长河,从公证这个独特的舞台上不难看出,法治建设正稳步向前推进。江净作为安徽省第一批公证员,见证了公证行业从“深藏闺中”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江伟力作为公证机构的负责人,参与了公证行业的众多“第一次”;江澎作为新一代公证员,正努力创新不断摸索,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新闻推荐

法治建设润泽雷池大地

本报讯(记者王原)“近年来,望江县司法局华阳司法所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加强司法工作,打造平安华阳’的工作...

望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望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