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羊倌”的艰苦创业路

太湖周刊 2019-08-30 10:49 大字

他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丰富的阅历,但他有脚踏实地的干劲,有诚实守信的品行。一步一个脚印,在创业的道路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成功。他,就是大石乡卓铺村创业青年蔡长青。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大石乡卓铺村牛羊养殖基地,蔡长青正在将成群的羊赶往牧场。牧场分为三个区域,每一批羊都有不同的牧场。蔡长青则穿梭在羊群中间,用相机记录它们的生活。

蔡长青是个爱好广泛的人,平时喜欢诗词、书画、摄影。自己经常拿着相机到外面去拍,还做了一档《阿青说三农》的节目,把看到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亮点用镜头记录下来。

正因为爱好广泛、热爱生活,他思想活跃,敢闯敢拼,决定了的事坚持去做,这也让他在创业的路上获得了一次次成功。

上世纪70年代,蔡长青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然后结婚生子。 90年代初,出门打工还是个新鲜事,特别是农闲时节,许多村民都闲赋在家,蔡长青则从中看到了商机。当时望江那边装修缺技术工、小工,而且工资比家门口要高出几倍,蔡长青就组织家门口的剩余劳动力去望江做工。刚开始半年,带去的工人尝到了甜头,蔡长青也从中获得一些收益。到了第二年,望江那边用工需求增加了,这边的工人愿意出去的多了,他一下子带了三十多人到望江。但到了年终结账的时候,老板却跑路了,欠下了工人三万多元的工资。那时候,三万多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蔡长青是个讲诚信的人,他觉得人是自己带过去的,不能欠他们的工资。他一分不少的把工钱结给了工人,自己背上了三万元的债务。蔡长青没有被击垮,而是转变思路,想方设法还清债务。1995年,他和妻子决定外出务工,在浙江慈溪一家打火机厂找到了工作。在打火机厂,夫妻俩勤劳肯干,除去开支一年下来也能攒一万多元钱。三年下来,他把欠下的债务全部还清了。他在打火机厂一直干了九年时间,对打火机生产的技术、流程等都有了详细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积蓄。考虑到长期在外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读初中的孩子也要人陪伴,他特别想回乡创办打火机厂。

有了这个想法后,蔡长青就着手准备。2006年5月,他从浙江买回了设备,招了十几个工人,以家庭小作坊的模式办起了打火机厂。然而,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试生产一个月,生产出来的打火机全部出了问题。这让他之前打工攒下的钱全部打了“水漂”。但蔡长青没有气馁,而是从失败中找原因。他到浙江去请技术人员,自己认真学习,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解决好技术方面的问题后,他又找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块钱,重整旗鼓,慢慢地生产、销售都走上了正轨。随着形势好转,他也尝到了甜头。到了第二年,他贷款30多万元建立了厂房,扩大了生产规模,成立杰达火机有限公司。从那以后一直到2015年,公司的生意一直很红火,他不仅自己发展了,同时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就近就业。但到了2016年,随着市场的影响,这个行业受到了冲击,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只有转型,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凭着对农村、对土地的感情,蔡长青将目光瞄向了农业。他向懂农业的技术人员及从事农业的朋友请教,和他们一起探索发展农业的方向。经过仔细考虑,最后决定养羊。因为有了以前创业失败的教训,蔡长青这次不再盲目了。他专门请来了养殖方面的专家现场指导,学习养羊的技术,引进适合本地养殖的品种。第一批羊养殖很成功,到十月份就开始产小羊了。就在蔡长青信心百倍的时候,年底的一场大雪又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虽然损失不小,但蔡长青认定了的事就要坚持走下去。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于去年上半年引进了一批羊,科学喂养。首次卖了100多只羊,收入也接近20万块钱。目前,他的养殖场存栏两三百只羊,走上了发展的正轨。他表示,在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同时,会带领周边群众一起发展。

(融媒记者胡治进刘灿)

新闻推荐

芜湖客人来板桥村开展帮扶活动

在望江县长岭镇板桥村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的关键时刻,社会各界到村开展帮扶已成为另外一支重要力量。近期,在驻村工作队的...

望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望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