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为扶贫 本报记者 常 艳 本报通讯员 汪千球
在望江县漳湖镇红湖村服装加工厂里,40多名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从没有收入的留守妇女到打工顾家两不误的缝纫女工的角色转变。而带领她们脱贫增收的刘红霞,也完成了她从过去在外打拼的异乡人到如今回乡创业的扶贫者的身份转换。
“车间就在家门口,在这上班,既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孩子,也增加了家庭收入,老公也能安心在外务工,这都要感谢刘红霞呢。”说起当下的生活,漳湖镇红湖村贫困户吴平霞的喜悦溢于言表。
吴平霞口中的刘红霞也是红湖村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拼,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但每年回家看到逐渐年迈的父母,看到一些贫困群众,刘红霞总会反问自己:是侍奉老人,还是在外打拼?是一年一归,还是守护家庭?家乡贫困我是否有能力帮一把?
深思熟虑后,刘红霞和丈夫决定放弃外地已步入正轨的事业,回乡创业。
但,回乡易,创业难。正当刘红霞左右为难时,她看到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农村留守妇女多。而她们中不少人从事过服装行业,很多还是技术工。如果创办一个服装厂吸纳这些有技术的留守妇女就业,特别是贫困户家庭的技术工人,既可以给她们增加家庭收入,又能稳定她们安心地留守在家,岂不是一举多得。
2017年,刘红霞在家边建起了服装车间,招收了10多名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凭借她的努力,接下了来自浙江湖州、广东东莞等几家公司的订单。
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工人技术不过关,刘红霞对员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技能培训,手把手教她们操作技巧;工人缺乏耐心时常抱怨,刘红霞又对她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她们的工作韧劲和耐压性。在她以身作则、尽心尽力的带领下,贫困务工群众很快融入了这个忙碌的大家庭,工人们也熟练掌握了各项业务技能,产品质量随之提高,订单也越来越多。
刘红霞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人也是关怀备至。
曹祝红是红湖村2018年新识别的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不久前丈夫刚刚因病去世。“我爱人在生病期间,她经常上门看望,还买一些水果补品,看到我的家庭情况,还经常主动给我放假,让我放下手中的活,安心地服侍照顾老公……”说起刘红霞的照顾,曹祝红眼中含泪。
“等料理完老公的后事,我会继续在车间上班,争取尽早把家里的债还掉!”曹祝红坚定地说。
得益于人性化的管理和精细化的经营,服装厂的效益越来越好,2018年,刘红霞顺势扩大了生产规模。目前,已购置40多台电脑平车缝纫机、20台服装专机,员工也从10人增加到了40多人,其中贫困群众14人。
“现在一般员工每月能挣到3000元,我要力争把车间办好办大,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说到未来,刘红霞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望江县凉泉乡推出“五举措”,扎扎实实做好群众对计生知晓率和健康满意度提升工作。该乡一是举办培训班...
望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望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