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项目库新图景本报记者陆飞本报通讯员周梦颖

安庆日报 2018-06-12 09:49 大字

望江县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在过去的扶贫过程中,由于镇村两级在项目谋划上缺少人才和实际操作经验,产业项目“小、散、乱”问题突出。

为改变这一状况,望江县于2017年投入190多万元,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队伍,遵照“必须得结合本地优势和村民意愿,做到不雷同、不重复、不浪费。”的“三不”原则,对当地资源、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等进行系统评估,并与村“两委”、村民反复调研、协商,最终为60个贫困村量身订制了“分村产业规划”,并同步编制出全县的“产业扶贫布点规划”——

编“量身定制” 项目库

走进望江县雷池乡的扶贫综合体,整齐划一的厂房,四十余台机器在有序运转,密密麻麻的丝线在编织着一匹匹布料,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一派兴兴向荣。“在家门口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家里。”曾经因为贫困而愁闷的脸逐渐绽成了花,这是当下村民们对幸福感最好的注解。

而这样的场景,是身为杨闸村总支书记姜奎华之前不曾想象的。曾经被闲置的破旧厂房、杂草丛生、设备荒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的针织企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启动的扶贫攻坚战,而在这个过程中,扶贫项目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望江县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这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出了名的鱼米之乡。由于村镇两级项目谋划不足,所以全县整体上难以把握,直接导致了产业分布散乱、不成规模,甚至重复浪费严重。基于此,望江县扶贫办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组特别对全县的贫困村量身定做编制产业规划。

“必须得结合本地优势和村民意愿,做到不雷同、不重复、不浪费。”安徽农业大学江激宇教授说。遵照“三不”原则,专家组先后13批次深入到望江的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研,对本地资源、产业基础、市场条件进行系统评估,反复征询村委意见和村民意愿,最终为望江60个贫困村量身定做编制分村产业规划,并同步编制全县产业扶贫布点规划。

望江县太慈镇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就是编制项目库中的一个项目。太慈镇紧邻济广高速入口,因此,就在这规划并打造了对运输时间有很高要求的草菇扶贫基地。草菇从采摘、挑拣再到装箱运输到合肥、南昌、南京、武汉等地的菜市场不超过5个小时。新鲜、干净又卫生,让太慈草菇在这些大城市中一炮而红,供不应求。太慈镇的食用菌基地自2017年7月建成后,当年就实现了年产值700余万元,并带动了7个贫困村增收,500余户贫困户脱贫。

至此,望江县每个分村规划都编制了2-4个具体特色产业项目,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前景一面,推行格局特色、差异化的产业扶贫发展新方式,从而明确了村产业发展方向。

串“因地制宜” 的产业链

眼下正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虽是烈日炎炎,却难当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热情,掩不住他们脸上丰收的喜悦。在雷池乡雷江村的五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里,在这务工的贫困户们十几人一组,将小龙虾捕捞、分拣、打包、搬运,分工合作,将小龙虾运往各地。

雷池乡的雷江村地势低洼、水系发达,常常受到洪涝影响,是“庄稼看天收”的真实写照,曾经以每年100元的价格都无人承包。而如今却成为水产养殖户眼中的“香馍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编制这块区域时,引进了稻虾连作项目。所谓稻虾连作,就是一季稻子、一季虾。每年6月下旬到中秋节之间种植水稻,中秋之后到第二年6月下旬养殖龙虾。这样,扬长避短,实现了增收,可谓是一石二鸟。除此之外,由于龙虾无法在农药成分多的环境中生活,所以连坐的水稻种植就要减少,甚至不使用农药,而每亩稻田收益就要比传统生产模式至少多出5000元。

在项目规划编制时,也特别注意在立足打造一村一品的“点”的基础上,注重延伸产业链实行三产融合,连“点”成“线”,由“线”扩“面”,通过产业链的产业体系形成集聚集群,整体推动产业发展。如今,在雷池乡雷江村初步形成了“稻虾”共生的特色产业。小龙虾从养殖、加工、销售,水稻的收割、加工,都已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体现,真正让百姓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建“物尽其用” 的综合体

虽然,扶贫项目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但在项目大量实施的初期,项目谋划、实施能力不足,出现了很多“应景项目”、“临时项目”、“拼盘项目”和“嫁接项目”。因此,在编制扶贫项目库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使用之前因为管理不善、经营不当而被闲置的场地、厂房,真正做到“不浪费”。

“腾笼换鸟”是杨湾当地人对扶贫综合体的戏称,之前的闲置的破败的老旧的死气沉沉的基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井井有条的生产线,一片欣欣向荣。

“当时厂房闲置、设备都生了锈,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产业把这块土地再利用起来。”杨湾镇杨闸村党总支书记姜奎华说。通过镇里“引凤还巢”工程,2018年4月,祥云针织有限公司正式入驻杨湾的扶贫综合体,并且成为2018年望江县首批扶贫项目库中的一员。“开工才两个月就有了将近700万元的效益。”祥云针织负责人苏根祥说,“当时也是考虑到厂房基础好,还有就是这里本就是纺织大县,熟练工好找,而且人工成本降了很多。”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生产效益达700万元左右,并且吸纳当地35位贫困户务工。曹永华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乐呵呵地说:“这里好,都是手头上的事,一天还有70块的工钱,比在外面好多了。”

通过规划引领,整合扶贫资金4000万元建成“空间上立体、能源上循环、功能上多样、产业上联合”的扶贫产业综合体3个。杨湾镇扶贫产业综合体除了马上要动工的三期厂房之外,还将在车间屋顶建设光伏电站600kw;太慈镇草菇产业扶贫综合体除了厂房、房顶的光伏发电外,还配有电商服务站、培训中心等,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不浪费一丝一毫。

新闻推荐

高士镇洗粉村突出重点脱贫攻坚

本报讯望江县高士镇洗粉村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该村2014年贫困户296户人口951人;2017年该村经...

望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望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