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生湖心路·茗香山
近日安庆市公布了位于莲湖北岸的茗香山改造建设规划,按照规划,那里将建设供市民休憩和游览的登山小道和景点,虽然这与我极力主张的把茗香山建成由安庆名人雕塑和山顶“爱皖亭”组成的“安庆名人山”有距离,但是保存了山体,还将建小亭和纪念碑,为此我略感欣慰。由此我想起了我知道的湖心路和茗香山的前世今生。
大约1957年下半年或1958年上半年,市里要在烟波浩渺的大湖填一条横穿大湖通往肖坑的铁路(当时还不知道建那条路是为了运送铁矿石),并要求全市各行各业完成填路任务,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都要参加。那时我在高琦小学读六年级,学校布置以班为单位自带工具,两人抬一畚箕去运土。取土地点在二里半(今热电路)某处,一般同学畚箕里只装一锹土,个别年龄大一点的同学装一锹半。我与某位同学抬了一锹土,从二里半,上城墙,经龙门口、新宜路(人民路),转向华中路,再转向北就看见浩浩荡荡的运土大军了。只见除了有我们这么大的小学生外,更多的是工人、机关干部和居民,他们有的用大箩筐抬,有的用畚箕挑,还有人用板车拉,从各处运来的土造就的“大舌头”已经伸到湖中很远很远,运土者把土倒到“舌尖”上后,有专人把土摊平,让“舌头”不断延伸。记得我倒土的地方,已经到了接近今天皖江公园大门的位置,虽然那天我只运了一次土,但也是够累的,因为空手徒步从二里半走到湖心路中段,对于一个不到12岁的孩子来说都会感到累,何况还抬着差不多30斤重的担子,今天的小学生无论如何做不到了。大概小学生干这事的确不大合适,也可能任务完成得差不多,我们运土也就仅此一次。
光阴荏苒,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湖心路已经拆除轨道,成了一条可以勉强通汽车的联接大湖南北的城郊道路,此时安庆古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老城改造,据我个人估计,50、60年代还能见到的老建筑大多拆除,到90年代初,被拆老建筑可能达到90%以上,年代越是长些的破旧古建筑越会先拆除,尽管当时有不少市民在断壁残垣中寻寻觅觅,把能利用的都收留起来,但大多数还都成了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中有断砖烂瓦、有碎石残窗、有腐木锈铁、更多的是黄泥草筋,也还有少量水泥预制板碎块,它们夹着浓浓的霉味、带着太多的秘密堆在那里,等待处理。
不记得从何时起,在湖心路中段开始向东填起一条路,老城改造后的建筑垃圾通过小板车,也有少量拖拉机和汽车倾倒在那里,像当年造湖心路一样,这条不宽的路一直向东延伸,延伸至100米左右后,又开始堆积,每逢天晴,从远远望去,那里都升腾起一团团灰尘造就的雾气,一段时间后,堆积的建筑垃圾形成小山,于是又看到装垃圾的小板车队相互帮助艰难地向小山顶爬去,倾倒完垃圾后立刻回程再去拉。慢慢的,小山在湖心路口就清晰可见,如同湖中小岛,山上有一条供板车行驶的较为平直的小路,山顶呈灰白色,棱角分明、峥嵘粗糙,显然这不是土山,而是建筑垃圾堆积的山,所以这里很长时间被称为“垃圾山”。
若干年后,“垃圾山”上出现了树,这树是人工运进了一些土后又人工栽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我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这里没有进行人工修饰,直到80年代中期,建设菱湖风景区,这座山被命名为“茗香山”(它区别于望江的“香茗山”),上面还立了一座石碑,但似乎并未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石碑远远清晰可见,自那以后,上面的树越来越茂密,石碑淹没在其中。如今在炎炎夏日,从下面沿着依稀可辨的当年运渣小道、踩着不时有凸起的坎坎坷坷,向山顶而去,如同进入绿色的洞窟,凉爽宜人,所以我曾建议,皖江公园可开展征集景点名称活动,这里可以命名为“茗香绿窟”。为什么这里的树如此茂密、甚至有“林木森森”之感?我的理解是:这是汲取日月精华的结果,更是安庆古城神奇底蕴孕育的结果,茗香山当之无愧是一座墓冢、一座安庆古城的“衣冠冢”,当年古城的大量文化积淀化成废墟又被埋葬在这里,我们、我们的后代千万不要轻视它,更不能亵渎它。有诗曰:
此处曰茗香,
雄踞在皖江,
分明为墓冢,
古韵尽收藏。
新闻推荐
望江县及时充实县、乡镇、村三级扶贫力量,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更好的成果。一是从全县教育和卫计系统抽调68名(其中教育系统38名,卫计系统30名)职工派驻到非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扶贫队长,充实帮扶力...
望江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