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登临郁孤台

黄山日报 2017-11-11 14:14 大字

□刘福田

周末,裹着浓浓的桂花香,来到了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内西北部的贺兰山上,因山势高埠、郁然孤峙而得名。郁孤台始建于唐代中叶,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现存的郁孤台高17米,共三层,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于1984年按清代同治十年式样修葺。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留下题咏。最著名的有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等。特别以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驰名。

带着对郁孤台的神往,我走进了郁孤台公园南门。向远处看去,一座三层重檐结构的台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凸显出一种特有的沉郁孤然之气。拾阶而上,台阶中间层,一座辛弃疾挎剑怒视前方的雕塑,眉宇间流露出淡淡的惆怅。登上六层百级台阶,抬头望去,只见台楼的横额上写着“郁孤台”三个大字,字体庄重博大,雄浑厚重,为原中国书协主席舒同所题写。院墙门额上嵌着唐代江西观察使李勉题写的“望阙”两字,门的两边分别题刻“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两句诗。郁孤台楼台大门前走廊里的两根圆柱上题刻着苏东坡《过虔州登郁孤台》的两句诗:“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字体刚健有力,为原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协副主席沙孟海所题写。齐门的两根圆柱上题刻一副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字体挥洒自如,流美朴茂,为李真将军所题写。

跨进一楼门槛,正厅中央悬挂着江泽民同志手书的辛弃疾《菩萨蛮》词,落款为“庚午春节”。大厅两侧分别悬挂着文天祥《郁孤台》、辛弃疾《过虔州登郁孤台》等四首诗词。顺着窄小的楼梯拾阶而上,二楼中间悬挂着现代文豪郭沫若登台游览后反辛词意留下的一首词:“郁孤台下三江水,人民血汗非清泪。遍地尽杉松,泱泱绿化风。十年树木计,前景在眉睫。决战胜天公,江流不再红。”讴歌赣南人民绿化治荒的景象,词虽浅白了些,但为郁孤台平添了生机勃勃的新意境,也不失为那个时代的写照。我们登上楼台最高处,但见“观远”两字悬挂中央,字体刚健苍劲,自然流畅,为贺晋年将军所题写。两侧分别悬挂着一副楹联“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走在郁孤台走廊上,向左观望章江,向右远眺赣江,但见两水烟波浩渺,全城锦绣,尽收眼底,仿佛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往下俯视,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有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我勿忙下楼,来到塑像前。仰望着辛弃疾面朝西北望长安的造型雕塑,只见他身披战袍,手握龙泉,凝目远眺,怅然的眼神中,带着忧国忧民的焦虑……而在河流与阁楼之间则是宋代的古城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我不禁轻吟起这首词。遥想当年,辛弃疾以江西提点刑狱公事的身份登临此台,凭栏遥望北方,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想到至今中原未收复,想到逃难百姓的苦难,想到自己壮志未酬,眼望江水无限忧愁,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城墙、楼台、辛词……使我不由地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想他们的华章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被世人所传诵,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郁孤台是一种凝固的躯体,这里既有文化的浸染,又有历史的积淀,位卑未敢忘忧国,是郁孤台这座名胜古迹的灵魂映照。

新闻推荐

望江县“五措并举”推进棚改工作

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望江县“五措并举”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坚持高位推进。集中攻坚月期间,该县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分管县领导靠前指挥一线调度;进一步落实疑难问题汇...

望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望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