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北寻根之旅

市场星报 2021-10-18 00:57 大字

巢湖北乡有一大片连绵起伏的群山,俗称东黄山,国庆放假回巢湖老家,闲暇无事,于是计划去东黄山的花苗地村转转。回想五六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先汤永传(香农公),从金陵句容迁徙到巢县地界的时候,第一站就落脚在这个村庄。《居巢汤氏宗谱》所载:“明初有讳 永传字香农公者,因避兵,由句容迁巢邑,卜于橐皋黄山之西麓,地名花苗,聚族而居之,遂占籍为巢邑人……”

大前年秋天,也是类似于今天这样一个落英缤纷的时节,我曾经和朋友路过花苗地,那次时间比较仓促,只瞻仰了山岗上的花苗地烈士陵园,没能向村民咨询当地的汤姓状况,就匆匆返回合肥了,所以心里还是颇有些遗憾的。车子沿着包坝公路疾驰,穿过包坊、太平庵、汪桥等巢北地区著名的村庄,从丘陵地带直达山区腹地。十月的乡村,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一派安详宁静的锦绣风景,车辆很快就抵达了花苗地烈士陵园。

站在陵园广场的高岗上,极目远眺,夕阳透过薄薄的云层,火红的云霞照耀着这一带的山岭、田冲,非常壮美。花苗地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大门两侧树立着“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块黑色石碑,这里长眠着数十位牺牲的抗日新四军指战员。陵园前面山脚下新修了个小小的广场,我沿着广场往上走了几步,就没有继续攀登了,和父亲一道徒步走进花苗地村庄。

整个村庄也是依着山丘而建,层层叠叠,有新盖没多久的敞亮二层洋楼,村中人烟稀少,感觉比较萧条。正好见到一位中年大姐在院子里摘菜,于是就上前询问起来,问她现在村中可有姓汤的人家。大姐一开口说话就是安庆口音,我立马明白了,她应该是潜山、桐城的移民,果不其然,大姐说她姓徐,爹爹的爹爹那一辈从桐城过来的,说花苗地村现在有四个(生产)队,她是二队的,整个队上没听说有姓汤的村民,可能小冲村那边有。我听了略有伤感,应该是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到此,这一带的明代移民汤氏人家,要么死于兵燹战火,要么搬迁到他处,汤姓的祖居地——花苗地村,反而让给安庆的清代移民了。

沿着徐大姐指引的乡村小路缓缓而行,很快就到了小冲村。在村口遇到一位扛着锄头的胡姓大哥,这胡大哥也是一样的安庆口音,说他们村没有姓汤的,西南方向下汤水库那边的村庄才有汤姓,他们小冲村都是来自桐城“老母猪gai”(估计应该是老梅树街),当年他们祖先八户人家一道迁徙过来——所谓的“八大户”,陆续散居在这附近的山洼之间,现在村民们和安庆原家族都保持着联系,各家的家谱均已修葺一新,这一带相当于是安庆地区在巢湖的一块“飞地”了。想我东黄山真是一块神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外来移民。其实倘能悉心考察东黄山地区的明代句容移民,和清代咸丰、同治安庆移民的交替变迁过程,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深入挖掘研究的历史地理文化课题。

我们巢湖位于江淮之间,“奠淮右,阻江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明初,江淮动荡,战乱不宁,导致人口锐减。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生产,“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明史·食货志一》),这样整个环巢湖流域,都充斥着巨大的移民浪潮。我们的汤氏祖先,应该就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才从句容迁徙到巢北东黄山的。

站在村口的道路旁,内心感慨万端,此时斜阳西陲,山村、池塘、田野、阡陌被笼罩在一片金黄色的柔光之中。

新闻推荐

黄梅花开润沃土

□张文林王福元同志先是电话联系,后又专程拜访送上书稿并附信一封,嘱我为他的新书《黄梅飘香》写段读后感。盛情难怯,恭敬不...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