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中秋节,难童们吃了一顿大餐

合肥晚报 2020-09-24 00:56 大字

○1944年1月29日 《关于安徽省立第一战地儿童教养院儿童中秋节添菜金伍拾元应准如数照发仰具领归垫的指令》档案的材料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又快到一年中秋时。每到这一传统节日,家人总是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但在抗战年代,家人能在一起欢聚中秋节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尤其是战火下的难童,他们失去亲人,没有家园。让我们翻开尘封的档案,看看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孩子是如何过中秋的。

只有过中秋才能吃上肉和鸭

中国过节离不开吃,一桌好的饭菜必不可少。可在抗战时期,想吃上一顿美食,可不容易。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44年1月29日《关于安徽省立第一战地儿童教养院儿童中秋节添菜金伍拾元应准如数照发仰具领归垫的指令》的档案记载,“发给儿童中秋节添菜伍拾元如数购买佐食。”该档案的购物登记单中明确记录了中秋节购买的食物明细,“品名或事由:鸭子,数量及单价:柒只拾玖斤,每斤壹元壹角。”7只鸭子总共花费了20.9元(国币),而这些鸭子是从挑贩小商人处购买的。而档案中也记载,18.3斤猪肉花去国币29.1元。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另外一份档案中,也证实了在中秋佳节的当天给孩子们过节,购买菜品改善生活。这份档案就是1941年11月8日《关于应准如数照发省立立煌傅家湾小学垫支中秋节难童菜金的指令》,档案记载,中秋节到来通知傅家湾小学校长给难童班添菜,拨发30元的菜金。该档案中并未详细记载购买了哪些菜品,但我们推测应该是用于购买肉类,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增加营养。

从这两份档案中,我们得知在过中秋节的时候,都会给孩子们加餐,吃上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物资缺乏,百姓生活艰苦,吃饭是个大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能吃上肉就非常难得了。

抗战下的儿童救济机构

档案中提到了安徽省立第一战地儿童教养院,那么这一教养院是一个什么机构?又有多少儿童生活在这样的机构呢?

抗战时期,无数的男女老幼在逃亡,在流浪。特别是那些失去了父母的难童,举目无亲,饥寒交迫。抢救和救济这些难童成为最为迫切的工作。为抢救民族后代,民国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建立了不少战时的儿童保育会、儿童教养院等救济受灾儿童的机构。

由于民国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加之社会各界竭尽所能,到1940年5月,各地保育院、教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到了1941年底,各公私立教养难童机构,大约有110个,收容儿童已达62701人。当时安徽也积极新建儿童保育机构。1939年,安徽省赈济会拨款3.6万元,分别于阜阳、蒙城、寿县、无为、太湖等县设难童教养所,共收容难童3000名。1941年,又在桐城、涡阳、旌德、贵池、黄山等地设难童教养所,收难童1500名。1939年起,安徽省在立煌(今金寨)、岳西、无为、怀宁等38个县设立临时小学41所,吸收当地儿童入学,兼办来自战区的难童的救济与教养,当时各省立临时小学收容难童360名。

1946年,安徽善后救济分署会同蚌埠救济院开设难童教养所,收养贫苦无依难童,施以补习教育。同时调查登记12岁以下贫苦儿童,造册报善后救济分署发放奶粉。次年,蚌埠市政府设育幼所,收养孤儿60名。1947年,各县难童教养所结束,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在皖北黄泛区14县设儿童教养所100所,由当地政府和教会经办,每所定额70名。不久大多停办。

1947年,省政府社会处在合肥设儿童福利站,收2至6岁孤苦儿童40名,施以幼儿教育。该站利用安徽善后救济分署拨发的牛奶、奶粉、罐头、土豆等,举办贫儿食堂,供应院外5至12岁孤苦儿童,每日前往就食百余人。安徽善后救济分署同时设立合肥育幼院,收养2至4岁孤、婴儿58名。由于院内无医疗设施,婴儿死亡率较高。1948年,省政府社会处接管在芜湖县设立的原为收容抗战时期沦陷区难童的安徽育幼院,改为安徽省第二育幼院,收养孤儿210名。

临时小学兼顾难童教养和救济

在抗战时期,安徽省一些市县的临时小学除了吸收当地儿童入学外,还充当了难童收容机构,负责难童的教养与救济。那么在这些临时收容机构中,难童的伙食标准是怎么样的呢?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1941年10月21日《关于省立立煌傅家湾小学难童伙食费问题的指令》的档案和1941年11月29日《关于准予如数拨发省立立煌傅家湾小学八月份难童伙食费超出部分的指令》的档案来看,不同的时期,难童在数量上也有所变化。总的来说,在1941年,傅家湾小学收留了30多名难童。档案记载:“窃职校教养难童三十二人,每人月给伙食费拾贰元。查现时米价昂贵,本校又无米援助,全依市面购买,且职校日食三餐需食米数量尤为较多,若不早先申明,长此以往诚非善策。”显而易见,难童的伙食标准是非常低的,每人每月只有20元的伙食费,而当时米价高,孩子们能吃饱就不易,更不用提吃好了。

另一份档案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难童的伙食标准。在《关于准予如数拨发省立立煌傅家湾小学八月份难童伙食费超出部分的指令》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率领难童三十八名交于职校临时寄养,所需食米均由响山寺市面小店购买……待至月终清算伙食费账目,计食去熟米者斗五十五石五斗三升二合八勺(每元一升),共国币五百五十三元二角。八月计烧去大柴二仟二百四十斤(每元四十斤),共国币伍拾六元。以每日发买菜金三元七角(盐一元伍角、油一元、菜一元二角)计二十八天,共支国币一百零三元六角。以上总计支出伙食费七百一十拾二元八角八分,除应领属预算三百八十元外,尚溢支三百三十二元八角八分。”

抗战时期,物资紧张,物价飞涨,加之伙食标准低,难童们想吃一顿大餐实属不易。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每日的菜金只有三元七角,这其中还包括了食盐和油。显而易见,孩子们平时能吃到大米,但很难吃到肉食类。只有在中秋佳节,增加菜金,才能吃上一顿有猪肉和鸭子的大餐。

□梁庆云 何芳芳

新闻推荐

话话咱合肥的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实,咱合肥也曾有条六尺巷,即今天的永红路。过去,这里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叫“龚湾巷”。...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