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

淮河晨刊 2020-06-12 08:31 大字

上期提要:从定都南京的第一天开始,太平天国真是没有过一天太平日子。南京被改名为天京,天京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印象中总是在打仗,一直在打仗,一直处于被围困之中,根本尝不到成为首都的甜头。

其母听到儿子声音,喜极而泣,胡恩燮唯恐惊动太平军,忙让老母止住哭声,随即跳入地窖,背负老母迅疾向郊外奔去。

雪夜北风呼号,四野苍茫,行之不远,传来急促的马蹄和说话声,只见太平军手提寒光闪闪大刀,高举着火把疾驰而来。胡母要儿子逃避,由自己去死,胡恩燮抓住母亲趴雪地上一动不动,侥幸脱身,《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三之列传二百八十条有记录:

胡恩燮,字煦斋,江宁人。与继庚谋内应,出入贼中者三十六次,破衣草履,溷迹如丐。往往伏壕内,或潜立桥下坚冰中,屡濒于危。母陷贼中,以奇计脱之。后以功叙知府。

胡恩燮在科举方面并没功名,也就是个标准的南京市民,因为做过地下工作,多多少少有了些军功,获“赏蓝翎六品”,后又获得“知府保,换花翎”,具体算多大的官,说不清楚。反正也就相当于一个处级干部吧,在晚清的南京,有句笑话是“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台多”。据说清朝末年,正式在编的官员有四万多人,各级候补官员却高达二十四万之多。胡恩燮这样的候补小官员,在官场上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优势,仅凭一个忠孝之大德,做点地下工作,当了一回好儿子,能够名列《清史稿》,实属非常不容易。

民间传说中,胡恩燮当过苏州知府,这是一个误传。事实上,给南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不是胡恩燮吹嘘的所谓军功,也不是什么忠孝大德,更不是因为名列《清史稿》。大家羡慕的,只是胡家不知为什么就突然暴发了,竟然在城市的西南角,修筑了一座豪华的胡家花园。

说起南京私家花园,首推明朝权贵的王府,譬如汉王府的煦园,又譬如大名鼎鼎的瞻园。还有就是那些玩文化的,也就是文化人自己设计的园林,譬如袁枚的随园,李渔的芥子园,它们完全是靠品位取胜。王侯家的花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遥不可及,这府那府,人家是皇朝的开国功臣。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发问。相比较而言,南京的随园和芥子园,又太有文化,太风雅,仍然与市民关系不大。

真正让南京人能够眼红的,是那些有钱人家的宅门和园子,譬如甘熙宅第和胡家花园。像甘熙宅第,也就是南京人俗称的甘家大院,民间传说有“九十九间半”。真实数字还远不止,据统计,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甘家大院”,共有一百六十二间房子,还有一说是二百多间。无论是甘熙宅第,还是胡家花园,在当时的南京都属于标准的民居。什么叫民居,就是你再牛,说得再好听,也还是老百姓。老百姓并不代表就没文化,甘家大院有个用来藏书的“津逮楼”,收集珍贵书籍十多万册,其中就包括李清照夫妇当年整理撰写的《金石录》,这是民间收藏的一部国宝级惊人秘籍,现藏国家图书馆。

因为甘家大院房子太多,保存又相对完好,地段好,不管是当年还是后来,名气似乎都要远大于胡家花园。很多老百姓只知道南捕厅的甘家大院,并不太知道门西的胡家花园,虽然胡家花园建造在后,从观赏角度看,这花园更好看,更值得玩味,更适合让人参观游览。甘家和胡家都是南京暴发户的标本,甘家子弟中的甘熙,说起来也可以算是晚清的文人,桐城派首领姚鼐的门

生,写过一些闲书,与曾国藩同榜中过进士。

大家仔细想想就可以明白,甘家能够花那么多钱盖房子,绝对不是因为有文化,因为中过进士。在中国,特别在南京这个级别的城市,有点文化,取过进士,并没什么特别了不得。甘氏家族从离南京不远的小丹阳来宁,靠经商发家,经商显然比读书更容易致富。甘熙本人擅长风水堪舆,通晓星相之术。《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称,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甘家大院大门朝北,也就是坐南向北,这种朝向上的“悖异”,便是根据风水理论决定。

甘家大院在太平天国时期,遭遇了严重摧残。津逮楼毁于兵火,藏书损失大半。甘家靠经商发家,发家之后,很在乎读书,把科举功名看得很重,所谓“教子有方,个个读书”。据说甘家大院祭祖,取得功名的子孙,可以在友恭堂祭拜,没有功名的子孙,只能在堂外磕头,因此真要说甘家已是书香世家,也没什么太大问题。有钱人家子弟读书,为了维持有钱人家的地位,而穷人家孩子去读书,梦想变成有钱人,有没有钱,才是最重要。

清朝时期的南京,江南乡试所在地,科举从来就是一件大事。关于科举,关于江南乡试,最好的教科书,莫过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事实上,读书人参加科举,都是奔功名而去,说穿了也就是一群能否中举的范进之流。以成败论英雄,是不是真有学问,文章漂亮不漂亮,在老百姓心目中并不重要。当年在南京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另外一类读书人,这些人才是真正读书人,才是真正有学问,譬如南京钟山书院教书的先生们。

钟山书院是当时南京最好的讲学场所,能够在这担任院长都是非常厉害的狠角色,像钱大昕,像姚鼐,还有陶澍,还有梁鼎芬和缪荃孙。说起文章好坏,大家都知道清朝有个桐城派,中国古代散文的绝唱。“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不知道桐城派大本营就在南京。桐城文风能够发扬光大,与它的主将姚鼐大力推广有直接关系,他老人家主持钟山书院长达二十年。嘉庆十五年,八十五岁的姚鼐功德圆满,卒于钟山书院,此时桐城派地位已无可撼动。道光和咸丰年间,在曾国藩及曾门弟子手中,桐城派的文风又极一时之盛,此后一直延续到严复和林纾,以及再后来的新文学诞生。

一般老百姓对文章好坏,并没有太多判断。事实上,桐城派能够在文坛上站稳脚跟,引领潮流,说到底还是实用主义。就像后来的高考作文,南京人只知道这一派古文有用,把它与科举八股文有效结合,便可以考出好成绩。姚鼐是乾隆癸未进士,他很多弟子都获得了功名,考场上的巨大成功,促进了桐城派古文传播,尤其是一些桐城派文士担任了各个科场的考官,为投其所好,桐城派古文成了非常实用的高考教材,越来越让考生顶礼膜拜。

科举考场得意,轰轰烈烈的功名成就,并不能证明南京老百姓有多么热爱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往往是读书人在蒙骗自己。进入明清,尤其到了晚清,南京越来越城市化,城市化注定了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世俗化。所谓耕读世家与书香门第,也只是挂嘴上说说而已,前提还是要成功,要有功名,要通过科举这一关。有了科举功名,变富贵了,耕读和书香这些美好字眼,可以用来装点门面。

下期看点: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城里一片萧条。有钱人都跑了,跑到了上海租界。不只是南京的有钱人消失,整个江南地区的富人,都不太愿意到南京来发展。事实证明,真要打起仗来,还是在洋人的租界保险,上海这个小县城从此开始崛起。当然,这些都还是暂时的,南京城只要不打仗,只要太平,很快就又会恢复它的繁荣。

新闻推荐

技能脱贫培训按下“加速键”

2020年是遵照省人社厅进一步完善措施实施技能脱贫行动的最后一年,意义重大,作用关键。4月底,桐城市技能脱贫培训按照布局快...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