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顺:躬耕三十五载 见证教育变迁

铜都晨刊 2019-11-12 10:21 大字

年轻时代的方晓顺。(照片由方晓顺提供)

航拍下的市三中校园,美丽宽敞,现代气息浓厚。本报记者 刘敏 摄

在市十中期间,方晓顺在教室给学生指导作业。(照片由方晓顺提供)

方晓顺在翻看报纸。本报记者 刘敏 摄

■ 本报记者 陈燕飞

在铜陵的教育系统,方晓顺可以称得上是知名人士,他先后工作于市三中、市十中和市一中三所中学。作为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方晓顺奋斗在教育战线上多年,对铜陵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感受至深,“现在铜陵的教育,从过去‘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不管是哪个方面,和过去相比,变化都是突飞猛进。”

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劳动

方晓顺是桐城人,1943年出生,1966年从皖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1968年7月份被分配到市三中教数学。对于建校于1965年的市三中来说,方晓顺算得上是学校的第一批教师,“我刚来到三中的时候,全校教师只有20多人,当时还只有初中部,高中是1970年之后才有的。”

“当年的校园可不像现在这么漂亮,学校只有两栋两层楼高的教学楼,一个食堂、一个大礼堂,还有两个单身宿舍,其余的地方都是山头。学校的地面是泥地,刮风时,尘土满天飞,一到雨天满地泥浆,寸步难行,雨靴都拔不出来。”方晓顺笑着说,学校里面到处都是山坡,在二楼上课的学生基本不走楼梯,都直接从二楼跳下来,“我参加工作那时候,铜陵只有4所中学,三中也就只有3个年级9个班。”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班级是按照部队编制来取名,“初一叫一连,初二叫二连,初三叫三连,初一一班叫一连一排,我当时就是一连一排的班主任。”

和现在不同,方晓顺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的读书氛围不浓厚,一段时间流行着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孩子们并不太愿意读书,“由于当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孩子们基本上是学习与劳动活动相互穿插,一到插秧、双抢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被带到乡下去劳动。”

“你看现在三中大门一进去右手边的大操场,那就是当时我们组织学生一锹一铲挖出来的。”方晓顺说,当时操场面积很小,学校就组织学生一边上课一边挖操场,这才有了现在操场的雏形,“当时学校为了改善教学环境,盖了一栋教学楼,盖大楼的砖都是学生从窑厂搬过来的。”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方晓顺感慨,直到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教育这才开始被重视,下乡的学生回来了,教师的地位逐渐提升,“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求特别强烈,我们天天晚上给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补习。”对于当时一个月只有43.8元工资的方晓顺来说,虽然补习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只有上山下乡办公室给每位老师发的一个茶缸和毛巾作为感谢,但他依然感到激动,“教育开始被重视起来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

见证铜陵教育飞速变迁

从1968年入职到2003年退休,方晓顺工作过的学校有市三中、市十中和市一中三所中学,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方晓顺经历了从小砖房、破桌椅到敞亮教室、窗明几净的变迁,也见证了铜陵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发展与提升。

回忆起过去的教学条件,方晓顺说,教辅资料都缺少,更别说电脑、复印机、多媒体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了。“过去考试没有现成的试卷,必须是自己用钢板,用油印机、蜡纸,要两个人配合,印完试卷以后,手上到处都是油墨。”如今,手推出来的油墨试卷已成“古董”,各个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各种教学工具一应俱全,校园环境越来越好,“你看,现在铜陵的学校越来越多,一所所美丽宽敞的现代化校园,既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更是教育发展的缩影。我曾经工作过的几所中学经过多年多次扩建,如今,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和综合楼建筑宽敞大气,校园充满了现代气息。”

方晓顺感慨,这些变化在几十年前都想象不到,以前老师上课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学校才引进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1994年我到一中的时候,才出现了简易的投影仪,这在当时还是稀罕物,只有个别学科教学使用。我教的是数学,比如函数图像的形成是由点运动形成的,过去只能用粉笔画平面图,投影仪可以动态显示,更加直观了。”方晓顺笑着说,学生们看到老师上课带投影仪来都会非常兴奋,一些爱捣蛋的学生也变得守规矩起来。

回顾过往 展望今朝

1990年开始,方晓顺调至市十中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开始走上行政管理岗位。

在方晓顺的带领下,全校广大教职工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三年迈出三大步,当年中考就一举取得了平均分、及格率、良好率三项全市第一,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1994年,方晓顺又被调任市一中主持工作,任校长、党总支书记。来到市一中,方晓顺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上,大胆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中面貌就有了较大的改观,当年高考,市一中达本科分数线人数首次突破了一百大关,此后市一中在安徽省教育系统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座上宾”。由于教学效果和行政管理成绩卓著,方晓顺先后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回顾过往,展望今朝。方晓顺感慨,几十年里,铜陵教育变化的除了学校设施的完善和条件的优化、教育地位的提升,还有观念的更替和素质的培养,“现在教育已经从过去注重学科知识转向注重学生能力素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些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历程和重大进步。”

虽然退休多年,方晓顺仍心系教育,常会回曾经工作的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方晓顺感慨万千,“教室变了,校园变了,但有一件事没变——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

新闻推荐

桐城市大力实施“三年强村计划”,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发展薄弱村,培育一批示范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强村计划”,夯实振兴基础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组织实施“三年强村计划”,通过盘活资源资产、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电子商务、...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