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校勘考释范景华
山东聊城范景华
摘要:笔者校勘并考释张廷玉《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一文,旨在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纠正了《张廷玉全集》中某些文字与句读之误,以及《萧氏族谱》中的误字。
[清]张廷玉撰,江小角、杨怀志点校《张廷玉全集》,收录了张廷玉《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一文。江小角杨怀志两位先生治学严谨,注明:“辑自《萧氏宗谱》,此篇为抄本,网友所传,不知真伪。”笔者近读萧会文等纂修继先堂《萧氏族谱》,发现张廷玉之《序》刊载《萧氏族谱》卷首。笔者通过比较研究,亦发现了若干问题。
一、文字差异及错误
1、题目文字差异与考释
《张廷玉全集》中的题目是:《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而《萧氏族谱》的编者删去“送萧世兄重修族谱”8字,仅存1“序”字。笔者认为:《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系原貌,编纂《萧氏族谱》的萧氏后人略去“送萧世兄重修族谱”8字亦可以理解。但应以《张廷玉全集》中《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为准,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萧世兄”,此指萧麟趾,字子振,号抚松,山东堂邑县人。清雍正七年(1729)岁次己酉秋,萧麟趾赴省城济南参加乡试,并以“五经魁”的优异成绩考中举人,受到时任山东乡试主考官江南溧阳(今江苏溧阳人)潘允敏的好评:“雍正七年己酉秋,余主山东乡试,得五经士四人。堂邑萧子子振其最也。”“世兄”,旧时对辈分相同的世交(如父亲的门生、老师的儿子)的称呼,对辈分较低的世交也尊称作世兄。萧麟趾之父萧建章,字闇公,无任何功名,系普通百姓,不可能与张廷玉之父张英(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称兄道弟有交往;萧麟趾之祖父萧文明,字贲甫,只是堂邑县学秀才(邑庠生),亦不可能与张廷玉的祖父张秉彝有交往。而其四世祖(萧氏始祖萧川,自萧川至萧瑛四世,自萧川至萧麟趾十二世)萧瑛(1416—1480),字廷赞,号居易。明景泰七年(1456)丙子科举人,官至徽州府通判,多惠政。或许与张廷玉之先祖有交往,故张廷玉尊称萧麟趾为“世兄”。“重修族谱”,《萧氏族谱》系明成化九年(1473)仲夏萧瑛创修;清雍正八年(1730)萧麟趾续修,故曰:“重修族谱”。雍正八年(1730)岁次庚戌春,萧麟趾赴京会试,“携其所修家谱就正于名公卿”,拜访了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廷玉,希望得到其提携。张廷玉曾多次主持乡试、会试,衡文公允,爱才如命,赢得士人的一致好评。且萧麟趾又是出类拔萃的山东举人——“五经魁”,自然受到张廷玉的青睐。张廷玉阅其族谱后并为之撰《序》,是真实可信、毋庸置疑的。身为正一品宰相的张廷玉接见举人萧麟趾并为其族谱作《序》,充分表现了他那礼贤下士的谦逊品格以及欲“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博大胸襟。与此同时,萧麟趾还登门拜访了时任礼部左侍郎的聊城老乡状元邓钟岳,邓钟岳阅其族谱后亦为之撰《序》,对于萧麟趾续修之族谱褒奖有加,盛赞其“信”、“实”、“慎”、“简”、“忠”,“一谱而五善具矣”。萧麟趾此次会试并未成功。之后,他再接再厉,奋力拼搏,于雍正十一年(1733)岁次癸丑考取第3甲第206名进士,官至广东潮州府普宁县知县。乾隆十年(1745)主持纂修《普宁县志》,并聘请当地硕儒陈元德为主笔。雍正十年(1732)、十三年(1735)两任江南乡试同考官。
2、《序》文之文字差异及错误
1954年萧会文等纂修《萧氏族谱》记载:张廷玉《序》文的首句是:“雍正八年庚戌”,而《张廷玉全集》中《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无“八年”2字。笔者认为应以《萧氏族谱》为准,“八年”2字不可或缺,这是古代文人记述时间之惯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萧氏族谱》:“未几,朿装归”之“朿”,误。本为“束”字,系形近致误。《张廷玉全集》作“束”,正确。
《萧氏族谱》:“即其宅南构草舍”之“构”,《张廷玉全集》作“搆”,“搆”同“构”,是异体字,今以“构”为正字。
《萧氏族谱》:“矧家之政行也”之“也”字,《张廷玉全集》作“乎”。“乎”、“也”2字,均为表示疑问或反问的助词,但“乎”字更确切,因为前有“矧家之能政也”用“也”字,为避免重复,后用“乎”不用“也”,故以《张廷玉全集》为是。
《萧氏族谱》:“夫子有言曰:‘是以[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夫子”,此指孔子。“是以[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出自《论语·为政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而《张廷玉全集》却误以为:“夫子有言曰:‘是亦为政,奚其为!’谓政是言”,“谓政”之“谓”,误,应为“为”字,句读亦误。《萧氏族谱》:“是以为政”之“以”,误,应为“亦”字。
《萧氏族谱》:“非尼山之徒而获《大学》之旨者能若是耶”之“若”字,为《张廷玉全集》所遗漏。应以《萧氏族谱》为准。
二、句读之误及考释
江小角、杨怀志两位先生点校《张廷玉全集》,嘉惠学林,功不可没,笔者读后深受教益。令人遗憾的是:《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中句读多误。
首句“雍正庚戌萧子子振赴礼闱”,前已述及,据《萧氏族谱》记载:“雍正”之后“庚戌”之前有“八年”2字,不可或缺。该句的句读应是:“雍正八年庚戌,萧子子振赴礼闱”,“赴礼闱”,即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
“曰萧子知家政乎?于其谱观也。”“曰”后应加“:”与双引号(“”),即曰:“萧子知家政乎?于其谱观也。”
“未几束装归”,“未几”之后应加“,”即“未几,束装归。”
“余闻之,语人曰:萧子似君陈于其家之政知之也。”“余闻之”之后“,”宜删去;“语人曰:”之后应加“”;“君陈”之后应加“,”即:余闻之语人曰:“萧子似君陈,于其家之政知之也。”“君陈”,人名。《礼记·坊记》:“《君陈》曰”郑玄注:“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之弟也。”《尚书·君陈》孔传:“(君陈)臣名也,因以名篇。”孔颖逹疏:“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以策书命之。史录其事,作策书为《君陈》篇名。”《尚书·君陈》:“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意谓:“王说:‘君陈,你有美好的品德——对父母孝敬,对君主恭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便能够发号施令了’。”张廷玉将萧麟趾比拟为西周初年既能齐家、又善于理政治国的君陈,是对萧麟趾的高度评价与赞许。
“夫子有言曰:‘是亦为政,奚其为!’谓政是言,莫不知之,”前已述及,“夫子”,此指孔子。“谓政”之“谓”,误,应为“为”字,语出《论语·为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是言”后面之“,”误,务必删去,即:夫子有言曰:“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是言莫不知之,然卒未之能行,其所厚者薄也。
“萧子登贤书”,即指萧麟趾乡试中举。
“持之靡懈,久而有成”。据笔者考证,明清两朝,继先堂萧氏家族计考取进士4人:萧渊,明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第3甲第109名进士;萧大才,明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第3甲第191名进士;萧鹏程,清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第3甲第148名进士;萧麟趾,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第3甲第206名进士。考中举人1人:萧瑛;国子监生(即太学生)17人;贡生12人;府县学秀才96人,其中文秀才90人,武秀才6人。堪称科举世家,人才济济。
“非尼山之徒而获《大学》之旨者能若是耶?”“尼山”,山名,在曲阜东南。因孔子生于尼山,故以“尼山”代指孔子。
“余故曰:萧子似君陈以其知本也,于其谱而知之也。”“曰:”后应加“”,“君陈”后应加“,”即:余故曰:“萧子似君陈,以其知本也,于其谱而知之也。”
三、撰《序》的时间及落款问题
张廷玉撰《序》的时间,《萧氏族谱》记载:“雍正八年岁次庚戌三月望日”;《张廷玉全集》记载:“时雍正八年岁次庚戌三月望日”。“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三月望日”,即三月十五日。雍正八年三月十五日,即公元1730年5月1日。时间相同,而《萧氏族谱》的编者删去“时”字,笔者认为应保留“时”字,因为笔者在考察碑文时多次看到撰文者在注明时间时常常是“时某年某月某日”,“时”字并非多余,以《张廷玉全集》为准。
据《张廷玉全集》记载:张廷玉《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最后落款是:“内阁大学士桐城张廷玉撰”11字,而《萧氏族谱》的编者删去“内阁大学士”5字,仅保留“桐城张廷玉撰”6字。
笔者曾考察明清的多位高官撰写碑文之后的落款文字,以及为明清的高官撰写墓志铭的落款文字与传记之题目,可谓非常讲究,极为严格,排列有序。因此断定:上述两书所载张廷玉撰文之后的落款文字均非历史的原貌,编纂者删掉了不少文字。
例如:萧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萧渊,字文静,号时动。生于明景泰六年(1455)三月十九日。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第3甲第109名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官阶正四品。卒于嘉靖十四年(1535)正月初三日,享年81岁。祀乡贤。嘉靖二十三年(1544),许成名为其撰写《墓表》,最后的落款是:“赐进士出身、礼部左侍郎、前南京吏部左侍郎、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经筵日讲官、东郡许成名撰。”
任克溥,字海眉,一字东旸,别号逊彭。山东平山卫军籍(今聊城人)。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第3甲第54名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加尚书衔。他执法如山,公正无私,是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四为其立传。康熙四十二年春,康熙皇帝允河臣请南巡,三月十日(即公元1703年4月25日)途径聊城,大驾光临任克溥故宅——“绮园”,看望慰问任克溥这位老臣,“登集胜楼,眺望久之。”并题“松桂堂”匾额,撰楹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任克溥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二十九日,卒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八月十五日,享年86岁。任克溥的《墓志铭》系状元韩菼撰文,上款是:“赐状元及第、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加一级、姑苏年通家弟韩菼顿首拜撰文。”
清道光二十年(1840)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聊城重修光岳楼,由杨以增撰《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碑文,传绳勋书丹。碑文的最后落款文字是:“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南河等处地方河道提督军务、署陕甘总督、加三级、邑人杨以增撰文。”
“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粮饷、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邑人傅绳勋书丹。”
傅以渐,字于盘,号星岩。聊城人。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由“太子太保”加“少保”进阶“光禄大夫”,官阶正一品,是清初著名的宰相,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师,《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八为其立传。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十二日,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四月十九日午时,享年57岁。武定府教授耿贤举为其撰写《家传》,题目是:“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加一级、傅公家传”。
邓钟岳为萧麟趾续修族谱撰《序》的时间是:“雍正八年岁次庚戌七月既望”(即七月十六日,比张廷玉撰《序》的时间延迟四个月),落款文字是:“赐进士及第、翰林院日讲、内阁学士兼左部侍郎、聊摄邓钟岳撰。”邓钟岳的落款文字保存原貌,之后的四次修谱:清咸丰九年(1859)、清同治八年(1869)、民国十三年(1924)、1954年春,均未删略邓钟岳的落款文字。
综上所述可知,文职高官落款文字的排列顺序(或曰规则)是:1、出身。明清的文职高官大多进士出身,进士分为3甲,第1甲3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2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3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韩菼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状元,邓钟岳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状元,故曰:“赐状元及第”、“赐进士及第”(邓钟岳性格收敛,韩菼张扬)。许成名是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第2甲第1名进士;杨以增是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第2甲第83名进士;傅绳勋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第2甲第47名进士,故曰:“赐进士出身”。2、散官官阶。明清的职官分为九品十八级,即每一品有正从之别。清代文官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正二品授“资政大夫”……傅以渐是正一品宰相,故曰:“皇清诰授光禄大夫”。
傅绳勋官至江苏巡抚,正二品文官,故曰:“诰授资政大夫”。3、公、孤系列的加官、赠官。清沿明制,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均为虚衔,是对勋戚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傅以渐由“太子太保”加“少保”,故耿贤举叙述其职官时曰:“少保兼太子太保”。4、最高实职。傅以渐的最高实职是:“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因前之“少保兼太子太保”,有一“兼”字,故“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之“兼”字被略去。5、翰林院庶吉士,可谓明清两朝的“最高学历”,系殿试之后从2甲3甲进士中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若干名,入翰林院肄习国书三年。庶吉士出身的人升官特快,明清两朝的宰相大多为“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羣目为储相。”傅绳勋曾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虽然未至一品宰相,亦是正二品封疆大吏,所以他在落款文字中特别注明:“前翰林院庶吉士”。6、籍贯。杨以增傅绳勋的所谓“邑人”,即本县(聊城)人。“邑”有两层含意:(一)城市;(二)古时县的别称。7、本人姓名。
依照上述规则,笔者查考《清史稿·张廷玉传》以及张廷玉《澄怀主人自定义年谱》,可知: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考取第3甲第152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四月,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朝官至吏部左侍郎。雍正即位初,擢礼部尚书,为诸皇子师,加“太子太保”。四年(1726)二月,拜文渊阁大学士。五年(1727)十月,晋文华殿大学士。六年(1728)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正一品宰相。故曰:“诰授光禄大夫”。七年(1729),加“少保”。据此,笔者拟定张廷玉之落款文字为:
“赐同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前翰林院庶吉士、桐城张廷玉撰。”
笔者通过校勘考释,旨在恢复张廷玉《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一文的本来面貌,兹整理如下,因水平所限,谬误在所难免,惟望博雅君子不吝赐教为幸!
送萧世兄重修族谱序
雍正八年庚戌,萧子子振赴礼闱,携其所修家谱就正于名公卿,余获观焉。曰:“萧子知家政乎?于其谱观也。”未几,束装归,卽其宅南构草舍,萃族子弟诲焉。凡言之谱者,罔不行之家。余闻之语人曰:“萧字似君陈,于其家之政知之也。”自《大学》教衰,士不由齐家,而高谈治国,其仕也有不官政者矣,矧家之能政也?其求仕也有不身谋者矣,矧家之政行乎?夫子有言曰:“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是言莫不知之,然卒未之行,其所厚者薄也。萧子登贤书,非有崇爵丰禄,乃念其族羣而诲焉。政不急求于官,而行于家,斯岂忘本务末者伦耶?持之靡懈,久而有成,非尼山之徒而获《大学》之旨者能若是耶?余故曰:“萧子似君陈,以其知本也,于其谱而知之也。”
时雍正八年岁次庚戌三月望日
赐同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前翰林院庶吉士、桐城张廷玉撰。
四、张廷玉该《序》之字数统计
1、《萧氏族谱》:题目1字;序文248字;撰文时间12字;落款6字,总计267字。
2、《张廷玉全集》:题目9字;序文245字;撰文时间13字;落款13字,总计278字。
3、笔者校勘考证整理之后的字数:题目9字;序文248字;撰文时间13字;落款42字;总计312字。
(本文作者范景华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聊城儒学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
注:本文原载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主编《国学季刊》第12期。
新闻推荐
近年来,桐城市在道路绿色长廊建设过程中,创新引入市场化机制,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道路绿色长廊的建设、管护和运营,把“绿水...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