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四代匠心 本报记者 常 艳 本报通讯员 方 华

安庆日报 2019-05-24 10:00 大字

端午时节,龙舟竞渡。作为龙舟队的“灵魂”,声音洪亮的龙舟鼓不可或缺。在宜秀区罗岭镇罗岭村,严氏踩鼓工艺已传承四代,200余年时间里,赛龙舟、舞龙灯、黄梅戏等节庆活动中,都有严氏制鼓的身影。端午将至,严氏踩鼓第四代传承人严深根又忙碌起来。

一条长板凳上摆放一块方形木板,木板之上,再架一个约60公分直径木制鼓腔,鼓腔表面,一张边缘打孔的牛皮被细麻绳密密绑扎。再往上看,67岁的严深根立于牛皮鼓面之上,一边用脚踩踏,一边转动身体,保证鼓面受力均匀。踩上十几圈后,严深根拿起榔头,用力敲打木板下的鼓尖,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牛皮被麻绳拉扯不断向下拉伸、绷紧。

“踩鼓踩鼓,就要踩,这样牛皮才能越绷越紧,直到鼓面敲起来发出铜锣一样的响声,才算完成。所以祖祖辈辈就将这门手艺定名为‘踩鼓’。”严深根说。

严深根是宜秀区罗岭镇罗岭村人,为严氏踩鼓的第四代传人。据他介绍,严氏踩鼓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时期,由他的太爷爷跟着他在凤形村的舅舅学习踩鼓技艺。此后,严氏四代人代代相传,从无间断。

快到端午节了,找严深根定制龙舟鼓的人多了起来。除本乡镇之外,五横乡、桐城双岗、怀宁等地都慕名而来,严深根家俨然成了一个制鼓工厂。

在严深根家的院子里,打磨好的牛皮正在衣架上晒干、刨好的鼓腔正在打磨、封好的鼓面正等着踩鼓……墨斗、小钻、滚刨等传承了几代人的工具摆满一桌。

“除去之前的刨皮工序,40公分的龙舟鼓制作完成需要5天,90公分的大鼓就需要一周时间。”严深根说。

时至今日,严深根依然沿用古时制鼓工艺,传承着父辈的匠人精神。

每年冬季,严深根开始采购牛皮。将一整张牛皮清灰沧住,包起来放在阴凉干燥处,几天后取出,再泡24小时以上,刮去皮上残留组织和毛发,晾干后,再裁成各种尺寸的圆型鼓面,再晒干贮存。到来年五月,做龙舟鼓时,再将干牛皮浸泡软化,用定制的刨皮刀,将牛皮刨到均匀的3公分厚度,就可以蒙鼓面了。

从选皮、刨皮,到刨木板制鼓腔,再到踩鼓、钉楔子……三十多道工序一步不少。此外,鼓腔只能用沙木、泡桐或者小叶槐树;鼓面最好用牛脊背皮;竹楔子要用桐油煮过防虫;鼓内用铁丝穿一根弹簧;制完鼓盖上“严泰顺号”的印章……一个个细节,让严氏的手工制鼓散发着匠人气息。

“过去我们家两大当家手艺,踩鼓就是其中之一。最巅峰时期,一年能踩上百面鼓,1995年时,我一个人一年就能做40面。”说起四代传承的手艺,严深根很自豪。

但随着如今用鼓的机会越来越少,流水线的工厂鼓越来越多,严深根每年只能制作十几面鼓,尽管如此,年近古稀的严深根依然放不下这门手艺。

“只要有人要,我还能做得动,我都还要做。”看着眼前传承几代人的制作工具,严深根眼中闪烁着不舍,“等我做不动了,这些工具也不丢,我要收藏起来。”

新闻推荐

樟枫村:“烂摊子”上绣成“五彩锦”

败谢的桂花,今天在桐城市范岗镇樟枫村已改变了“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宿命,它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远销广西,成为樟枫村的增...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