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六尺巷今有“友谊亭”

肥东晨刊 2019-05-15 11:12 大字

○5月的小村盛开友谊之花 ○友谊亭里,邻里和睦 ○家门口的友谊亭 ○鏖战一盘 ○友谊亭是84岁的李廷元起的名□本刊记者赵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礼让品德代代相传。位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更是体现了邻里两家的礼让之举。如今,在肥东县石塘镇红光社区,也有一个体现邻里和谐谦让关系的建筑,它是一个亭子,叫“友谊亭”。建亭子的是当地一对邻居,给亭子起名字的是当地一位老人。

小村里建起“友谊亭”

昨天上午,风和日丽。当记者来到石塘镇红光社区小李村时,只见两位老人正在村里的一处凉亭里下着象棋。亭子上面,“友谊亭”三个字特别惹眼。

该凉亭是2017年10月份建的。据了解,建亭子的是村民李明建和李仕华,两人是邻居,同姓不同宗。据李明建透露:村民们都喜欢在家门口聊天、下棋、打牌,以前一到下雨天,大家伙便各自回家了。当初建亭子的本意,就是让大家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仍然可以在家门口聊天。他的想法得到了邻居李仕华的支持,两人便开始着手修建亭子。

经过商量,他们选用了自家门前的一块地皮,耗时一个月,投入两万余元,打造了一个集观赏、纳凉、娱乐于一体的石亭。值得一提的是,虽说这个亭子是两位李姓村民出的“大头”,在修建期间,其他一些百姓也积极加入了进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最终,石亭修建完工。

说起石亭的起名,那不得不提到村里84岁的李廷元老人。原来,正是李老为亭子命名“友谊亭”。据李廷元透露:村里有李姓、黄姓、闻姓等村民,以前,村民们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矛盾啥的。他想,从此以后,如果村民们之间再有纷争,何不把大家请到石亭里来,坐下来谈一谈,化干戈为玉帛。所以,他就给起了“友谊亭”这个名字。

矛盾纠纷“神奇化解”

自打“友谊亭”2017年10月修好,从那以后,但凡村里百姓之间有啥纠纷、有啥矛盾,只要来到亭子里聊一聊,都能平稳解决。“这不,前段时间我们家门口这条路要拓宽修成水泥路,当中牵涉到百姓家门口的一些利益。结果,村干部组织大家来到友谊亭里开了个会,最终大家伙儿说说笑笑,事情圆满解决。”村民王广年表示。

记者留意发现,石亭外边挂着灯笼,里面也安装着太阳能照明灯。石亭旁边放着一个崭新的垃圾桶,路边的电线杆上还装了路灯。原来,这一切都是村民李明建和李仕华自掏腰包。据李明建介绍,一直以来,他都在外地搞建筑工程,每次回到家,都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建个亭子让老百姓能有个休闲的地方,安装个路灯,能照亮百姓回家的路。我经济条件还可以,花点钱为家乡做点贡献嘛。”

说来也奇怪,小李村共有五十多户村民。过去村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而令两位建造者想不到的是,自从有了友谊亭后,村里大小的纠纷也都能在这里得到轻松化解。“这个友谊亭好像有一种魔力,但凡来到这里,之前的矛盾都可以得到化解,不管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李明建表示。

谈到浓处,村里两位老人索性拿出象棋,在亭内“杀”上一盘。两人下棋,几位围观者,一边喝茶、下棋,一边聊天,其乐融融,温馨无比。

延伸阅读

六尺巷的由来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据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向张英告知此事,想让宰相给家中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语,寓意深长。

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被乡里人称之为“六尺巷”。

新闻推荐

嬉子湖镇纪委抓落实重督查

近日,桐城市嬉子湖镇纪委狠抓工作落实,对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加强督查力量。由镇纪委牵头,成立督查办公室,紧紧围绕中...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