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吴立新:农家小院走出的北大博士

生活日报 2019-04-05 04:37 大字

2017年,吴立新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上作《“透明海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演讲。新华社发 出身安徽桐城的农家小院,本科就读清华大学,硕博就读北京大学,11年的美国科研经历,47岁的时候成为中国海洋界最年轻的院士……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再次续写传奇:在4月4日举行的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吴立新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荣耀背后,是吴立新艰苦的成长记忆、勤奋的求学时光、海外科研的游子之心,还有学成归国后的海洋追梦,对海洋科研的不断求索。在科学奖励大会现场,记者走近吴立新院士,听他描绘成长旅程,讲述他的蓝色科研梦。

从倒数第三到前三名

1966年9月,作为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吴立新出生于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农户家庭。父亲在附近一个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日子虽过得拮据,但父亲还是坚持让每个孩子读书,给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清贫拮据的童年生活,留给吴立新最深的记忆就是“饿”。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原本凭成绩可以毫无悬念地进入安徽省重点中学,却在体检的时候因为近视被刷下来,最后辗转进入当地的一所普通中学就读。

离开家进入高中求学,生活条件更为艰苦。早饭是清汤寡水能照出人影的四两米粥,午饭、晚饭就是米饭搭配自己带的咸菜。

苦学、勤学、善学,即便身在普通中学,天道酬勤,吴立新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三年的高中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在吴立新刚上大学的照片中,身材瘦削的少年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青涩单薄的好像一片刚抽出绿意的叶子。

这片绿叶,在清华大学这片沃土开始成长。

吴立新报考的是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人才济济,这让出身小地方的吴立新倍感压力。全班30个人,他的成绩倒数第三。不过,时间给任何努力的人机会,1988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吴立新成绩在班里排前三名。班里有4个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名额,吴立新名列其中,被推荐到北京大学继续进行力学方面的深造。

这期间,吴立新在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建的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一直到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

吴立新从入学时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中国力学研究的青年才俊。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有了在国内两所顶尖大学的学习经历,想要再继续深造,只有到国外去,到科技的前沿去,才能真正地打开世界视角。

1994年,吴立新作为国家放宽出国政策后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并先后辗转于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等知名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和工作。

1994年至2005年,从29岁到40岁,在美国的十一年,是吴立新科研学习的十一年,也是他海外逐梦的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他不仅取得了学业和科研的长足进步,也实现了从局部到放眼全球的视野转换。他研究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采用。

此外,全家都搬到了美国,妻子工作稳定,儿女相继出生,房子车子都有了,生活可谓安逸,已经实现了那个年代几乎人人称羡的“美国梦”。

然而,这个从桐城小镇走出来的科学家,却还有一个“中国梦”想要实现。

2001年前后,适逢世纪之交,国内各高校开始把招揽人才的触角拓展到海外,纷纷制定优惠的海外引智计划,坐落于青岛的海洋大学也不例外。作为在行业内已经崭露头角的科技新星,吴立新进入了海洋大学引才的名单。经过不间断的合作和洽谈,吴立新看到了祖国发展海洋事业的信心和蓝图。

要回到祖国,进入祖国的领海,成为祖国海洋蓝图的一块!2005年,吴立新和妻子双双辞了工作,卖了房,卖了车,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回到了阔别11年的祖国,赴任中国海洋大学。

美国再繁华,终是异乡;祖国深耕蓝海的号角虽然刚刚吹响,但这里是一片沃土,是家,是根在的地方。

事实证明,吴立新终究会用学识、用勇气、用努力在这片沃土上收获累累果实。

深耕蓝海,让海洋“透明”

深耕海洋的蓝色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现实、急迫,海洋强国之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接近。

吴立新,就是蓝色海洋上的追梦人。

回国之后,吴立新真正展开了他科研的羽翼:发现20世纪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提出全球增暖导致西边界流加速是其主要形成机制,推动传统西边界流研究向物理、生态等交叉方向发展;创建以“部分耦合”为核心的耦合模式动力实验体系,系统揭示中纬度海气耦合与副热带-热带相互作用在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作用机理;开拓利用国际Argo观测来揭示深海大洋混合时空分布及变化的新路径,阐明风驱动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通道,澄清了长期以来有关风能否驱动深层大洋混合的争议;阐明南北半球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过程的动力学路径,认识全球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研究计划和成果之中,“透明海洋”工程最为神秘,也最让人期待——

“2009年,我参加10年一次的世界海洋观测大会,在会上我发现与会的基本都是外国专家,鲜有中国的声音。”吴立新说,为了让中国科学家能发出最前沿的声音,结合目前国家的海洋战略,吴立新提出了“透明海洋”的构想。

“透明的意思就是从海洋是什么到海洋的观测、模拟,对海洋气候的掌握,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海洋从内到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吴立新说,“‘透明海洋’是海洋研究的基础性工程。简单来说,透明海洋就是要认识海洋,中国的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南北两极将会发生什么?对海洋本身的变化有前期认知和预测的把握,才能够更好地经略海洋。只有先完成海洋的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才能追赶乃至引领世界海洋科技发展”。

此次摘得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对这位已经硕果累累却依然说自己“对海洋未知”的海洋专家来说,又有什么样的新感受?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学者生逢其时。海洋世纪有无限广阔的未来,作为一个海洋世纪的追梦人,我感到非常幸福。”吴立新说。

记者郭春雨

相关链接

历年最高奖哪些领域最多

每年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最高奖最受瞩目。记者梳理了历年山东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名单如下:

●2002中科院海洋所曾呈奎院士;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蒋民华院士

●2003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彭实戈教授

●2004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中石化胜利油田管理局钻井院顾心怿院士

●2005我国贝类增养殖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张福绥院士

●2006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中国水产科研院黄海所所长唐启升院士

●2007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谢立信院士;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凌沛学

●2008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运院士;鲁南制药药物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赵志全

●200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丁建生

●2010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

●2011空缺

●2012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林博士;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赵振东研究员

●2013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专家赵家军教授

●2014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者王军成

●2015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术才;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子江

●2016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研究员、院士

●2017海军航空大学(烟台)何友教授、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史伟云教授

●2018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

记者梳理发现,以上26位获奖者中,以海洋、医药领域居多。

据《齐鲁壹点》

新闻推荐

桐城更新地质灾害 隐患点数据库

日前,桐城市2019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核查工作结束,根据此次核查结果,更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此次核查结果...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