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新致力“透明海洋”计划 让海洋看得清,道得明,报得准

齐鲁晚报 2019-04-05 05:31 大字

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吴立新据海洋国家实验室微信公众号获得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吴立新院士很忙,3月28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中国海洋大学见到他时已经是傍晚,他刚开完会议,在晚餐前“挤出”一点时间接受采访。近年来,他致力于“透明海洋”计划,他希望在未来全球海洋的科技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更多中国的身影。

本报记者范佳

出生于农村普通家庭

先后到清华北大读书

1966年,吴立新出生于安徽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在离家四五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回忆儿时岁月,吴立新说,父亲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每年夏天放暑假,吴立新就会去父亲工作的粮站。父亲在他眼中很能干,年少的吴立新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父亲那样全能的人。

带着这个梦想,吴立新一直刻苦学习。初中毕业那年,他的成绩名列全县前二十名,进入安徽重点中学应该毫无悬念。然而在体检中,由于视力不好,他没能被省重点高中录取,一直到各个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他的档案才从省重点高中放出,然而这时吴立新已经无学可上了。后经几番波折,他才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就读。天道酬勤,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高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吴立新笑着说,他并不是从大学就开始接触海洋领域的,他在清华学习的是流体力学专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人造卫星升天、火箭发射成功、导弹发射等,让他从小就对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等从事力学研究的科学家十分崇拜。

刚入学时,吴立新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三,在清华的五年,他扛住压力不断努力,毕业时成绩排到前三名,被免试推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这期间,吴立新在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建的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

“成为山东的科学家很幸福”

1994年,吴立新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到美国的首站,他选择了位于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在国际著名的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1995年,Zabusky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结题,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的招聘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这里,他完成了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

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所采用。

2001年前后,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向吴立新“抛出绣球”。2005年,吴立新来到了海大。“当时有人认为我可能到了山东会‘水土不服’,其实成为山东的科学家我感觉很幸福。”吴立新说,山东是海洋大省,文化包容开放,聚集着非常多海洋科技的力量,尤其是青岛崂山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科学家的热土。

多学科融合

让海洋“透明”

近年来,吴立新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透明海洋”计划。让海洋透明,吴立新用“看得清”“道得明”“报得准”来解释。“看得清”就是用观测设备、技术知道海洋里面有什么;“道得明”就是海洋里发生的事情能讲清楚;“报得准”就是对未来海洋如何变化能有准确把握。

“‘透明海洋’的目标是我们想知道中国的近海太平洋、印度洋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对海洋本身变化的认知和对未来的预测把握,对经略海洋、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和科学计划。国家的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透明海洋’工程就建到哪里。”吴立新说。

在吴立新看来,今天的海洋科学,创新的学科链很长。“透明海洋”工程就涵盖了很多学科,特别是对未来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我在北大读博时,我们是国家比较早的甚至是最早一批用超算来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学科基础培训对我今天从事海洋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我常鼓励学生要把基础打好。”

“观测大会上

一定要有中国声音”

2009年,吴立新和青岛几个科学家一同参加全球海洋观测大会时感到很震撼。“在那个会上基本听不到我们自己科学家的声音,当时我们就想,十年后,在下一届观测大会上一定要有中国科学家的声音。”吴立新说。

吴立新十年前的设想实现了。他欣慰地看到,在今年的全球海洋观测大会上,中国在世界海洋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会主席之一就是中国的科学家,大会上围绕海洋观测、全球合作方案方面的白皮书,在上一届观测大会上中国科学家提交得较少,而这次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就提交了五六个白皮书。

“我们在构建全球海洋观测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吴立新介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发起了全球海洋领导人峰会,把全球海洋机构的领导人聚在一起,研究如何能更好地协同构建全球的海洋观测体系。同时也走出去,在全球建立合作平台。

“我们马上要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构建一个全球高分辨率的地球预测系统,利用我国在超算方面的优势,结合美国在地球系统方面的优势,打造这样一个面向未来的预测系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我们马上要去俄罗斯和俄罗斯的海洋国家实验室构建北极联合研究中心,目标就是希望能在未来全球海洋的科技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更多中国的身影和方案。”吴立新说。

新闻推荐

零容忍中 对酒驾露头就打 皖平

为切实做好春季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深入推进“零酒驾”创建活动,桐城交警打破部门、区域以及时间、空间等限制,在全市范围...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