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山林 “鼓”了钱袋 本报记者 查灿华 本报通讯员 李江舟

安庆日报 2019-03-21 10:00 大字

“大关镇没有什么资源,但它是全国著名的‘制盖之乡’、‘蛋鸭之乡’。”3月19日,记者走进桐城市大关镇,林业站站长王思海如此介绍起了大关镇。如何做到的?因为大关人善于刨出资源来,在林业发展上亦是如此。近年来,大关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闯出了一条林业变产业、荒山变景区、风景变“钱景”的林业“三变”新路子,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关镇胡埠村的鲁王山生态园里亦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山林披绿,繁花次开,每到周末,游人如织。这片占地67万平方米的生态园,曾是一片荒山,也是村里的防火难点,每到清明、冬至祭扫高峰,总会烧起来。2012年,当地村民胡良正回乡创业,在荒山流转林地500亩,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他一边在荒山开辟道路,清理枯树,种桂花、樟树等园林绿化苗木,一边开拓园林业务,将山上的树木带到城市。

园林事业能让鲁王山走出去,但如何让更多人走进鲁王山?胡良正将目光投向了旅游。2016年,他深挖鲁王山历史故事,运用“休闲+旅游”、“林业+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出了亲子游、研学游等系列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鲁王山共接待了1000多场体验式的研学游、亲子游。现在的鲁王山景区,是桐城市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也是安徽省以军事文化生态保护为主的旅游景地。2018年,公司产值突破了1000万元。

通过荒山开发成“林业+旅游”体验地,鲁王山共流转山林近1500亩,付给农民的年土地流转费用在20万元以上,其中扶贫户累计6万余元。同时,安排了180多名周边赋闲在家的村民就业,从事园林种植、农家乐餐饮等工作,每人平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中贫困户18名。除此之外,景区还带动普通的农家农事园成为旅游观光园,带游客到周边农户家的菜园、果园、茶园体验采摘,不仅为农户增加了收入,还让昔日冷清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甑山村贫困户姚永根种植的30亩金果梨,就得益于景区带去的游客,从无人知晓变成了供不应求的热销货。

在数公里外的麻山村,林业“三变”则让农民直接变成了股东,用山场入股,就可坐享分红。“入股分红好诶,年年都在涨,再过几年,我每年就能分红上万元了。”陶冲组62岁的村民王中明笑呵呵地跟记者分享起了他的这次成功投资。2012年,王中明用十多亩山场入股村里的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油茶挂果,分红了500多元,今年预计分红能翻3倍,等油茶进入盛果期,分红能过万呢。”

山场以每二亩为一股,当年每片山场所采摘的鲜果总数量乘以市场适时价格然后除去当年所用的人工和肥料费用后,所得的纯收入,合作社与村民对半分成。这是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存与村民约定的分红方式,去年,已进入盛果期的油茶山场,每亩分红达到了近千元。

“油茶前期投入大,1亩得投3000元,当年资金有限,便想到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来发展油茶种植,前期我能省些山场租金,而到后期,村民们能得到更多收入。”2010年,王大存响应政府号召,发展油茶种植,当年尝试种了130亩,现在种植已达3000余亩,其中2500亩皆是农户入股的山场,有270户村民成为了股东。此外,村民们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80~200元不等。曾经的低效林,产生了高收益,“三变”改革真正实现了山林盘活、农家增收。

新闻推荐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2018年,桐城新建科研平台5家、院士工作站3家,5人被评为省战新产业技术领军人才,4人成为“省级技术能手”;高新技术企业新...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