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系列报道之侍郎的旅途(七) 千古流芳

柳州晚报 2018-06-20 11:37 大字

○○记者 赵伟翔

佘、利诀别

行前,佘利两人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

佘立此去京城,是拟监军前往朝鲜抗倭卫国的,但连续两次遇险,让他心情很不愉快。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这可是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之事,很不吉利。

佘立很坦率地跟利玛窦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利玛窦安慰他说:“天主往往让善人与有德者遭遇各种灾难,其实是为了考验他的德行。历史上大圣大贤之人没有不经历过劫难的。”

利玛窦还赠了一个三棱镜给佘立留作纪念。

佘立情绪初定,最后一次劝说利玛窦不要贸然进入南京。从他的经验和见识来看,作为明帝国的陪都,突然出现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传教士,一定会引起骚动,特别是正处于抗倭战争的敏感时期。

“我建议您还是在南昌(江西省会)登陆比较稳妥。我曾经在那里担任过主官(江西按察使),现在还有很多朋友在那里,可以照应你。”佘立说。

“谢谢大人的美意,但我还是想到南京试试。”利玛窦仍然坚持。

佘立见利玛窦决心已下,不再相劝,他叫来吉安知县,让他把旅途所需的文书交给利玛窦。这些文书写明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长短和住过的地方,并允许他访问南京和浙江省,官员们不得干涉。

这是佘立给予利玛窦的最后帮助。吉安一别,也是两人的永诀。别后,利玛窦与佘立的仆人一同前往南京,然后在南京分了手。而利玛窦的命运,不出佘立所料,他试图单独在南京立足,却又不幸再次被逐出。这时,他又想起了佘立的建议,于是前往南昌。在南昌,他果然受到了佘立旧友的关照,有了立足之地。之后,他逐渐又敲开了南京的大门,最后到达了明帝国的心脏地带——北京。

由此可见,困守广东12年的利玛窦最终能进入中国的腹地传教,佘立的相助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千古流芳

利玛窦在书中关于佘立的记录也到此为止了。在这些难得的记载中,自然也未提及佘立为何最终没有监军前往朝鲜抗倭。有人分析说,或许是因为赴京任职一路上的种种不顺,给佘立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中国人十分迷信凶吉预兆的。当然,这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佘立来说,旅途上的一些挫折并不会影响他的报国之心。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他因有宿疾,身体一直很不好,导致他最终未能赴朝抗倭。

史料记载,抵达京城之后,佘立虽未被派往朝鲜,却依然军务繁忙,为边关的安定车前马后。从其墓志铭来看,解决“东北事”之后的万历二十六年二月,佘立因功升为兵部左侍郎(相当于常务副部长)、协理京营戎政,虽未官升一级,却享受二品官的待遇。

此时的佘立与二品的位置只差一步之遥,但他却不肯为此而委蛇于权贵。在他即将退休时,有人劝他说,你现在政绩、军功显赫,享受着二品的待遇,如果肯出去与那些权贵敷衍应酬,肯定还能官升一级,真正荣升到二品之位。佘立肃然道:

荣遇必委蛇,未荣先辱耳。余起田间,非有阀。阅功劳荷主上纶宠,再锡位至亚卿,此布衣之极。余将休老焉,何羡于前途以晚节巧宦。

大意是说:如果想获得显贵一定要去跟那些达官贵人敷衍应酬,那是未荣先辱之事。我出身低微,并非来自多有权势的家庭。我凭功劳得到皇上的恩宠,升任到现在的位置,已经很知足了。我即将退休,不会因贪慕荣华而拿自己的晚节去跟这些权贵们敷衍周旋。

佘立历三朝,一生多在地方为官,四处奔波。他的一生,虽处于明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局混乱,党派林立,他却始终不愿依附权贵,即使首辅徐阶与其父佘勉学有同年之谊(同年进士),同年申时行显贵(任首辅),他也不攀附,更不论首辅高拱、张居正了。在争名夺利的世界里,他始终能不入俗流,独善其身,可谓难能可贵。周如砥说他“清贞耿介,守正不阿,其天性也,有古大臣羔羊之风”。

万历二十七年三月,佘立因过于操劳,旧病复发,申请退休归养,得到了明神宗的同意。这时的佘立已病入膏肓,还未及到家,刚到安徽桐城就病故了,年仅63岁。佘立去世后,归葬于柳州,墓址位于长塘镇鹧鸪江村太平屯后方的木莽岭上,至今仍存。

佘立的才干和为官为人也为后人所尊崇,死后与乡贤戴钦、佘勉学、徐养正、张翀、孙克恕、龙文光和周琦同入明代“柳州八贤”之列,流芳千古。

(全文完)

新闻推荐

桐城举办“乡村振兴战略”专题报告会

6月11日上午,桐城市举办“乡村振兴战略”专题报告会,特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经济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长...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