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群众看到好电影本报记者毕璀本报通讯员陈转平
农村公益电影,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农村的老百姓免费看电影,从1998年提出至今已有20年。
在此期间,安庆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也经历了一个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从露天走向室内、从随机放映到群众点单、从“看到电影”到“看好电影”的提升和跨越。
农村电影升级换代
“四月里来养蚕忙,桑园想起范杞梁。 桑篮挂在桑枝上,摞把眼泪摞把桑……”5月22日下午,农忙时节的傍晚,在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一场黄梅戏老电影《孟姜女》正在村里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室精彩放映。
放下犁耙的乡亲们端着茶杯安静地聚在宽敞整洁的放映室内,听着熟悉又迷人的黄梅唱腔,这个由礼堂改建而成的能容纳100多人的放映室几乎不剩空位。“以前是在广场上看,但受天气影响经常要改时间,大家都赶不上趟儿,现在好了,不怕日晒雨淋了,就跟坐在城里的电影院一样。”村民们如此评述。
电影放映条件改善了,电影内容还得适合村民们口味。针对不同观影人群,黄梅村还分时段推出抗战题材、动漫题材、黄梅戏题材等不同类型电影。“以前是省里下单,给什么就看什么,但这里的人不买账,就要点黄梅戏电影。于是我们就跟省里反映,重点增加了黄梅戏电影分量,黄梅村室内放映室也一下子成了落座率、满意度最高的村级电影放映点。”市文广新局影视管理科科长陶越介绍说。
记者获悉,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00套放映设备、160多名放映员分布各个乡村、8家数字电影放映公司,各区57个放映室配置了固定荧幕、遮光窗帘、消防器材等设施。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功能场所均已达标,放映范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中心地区固定放映为主,边远地区流动放映为辅”的现代农村公益放映服务网络初步建成。
此外,安庆市已经连续5年超额完成15756场电影年放映目标任务,“一月一村一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其中,高质量、接地气的众多影片,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一个固定的、良性循环的农村电影放映市场正在逐步走上稳步健康的发展轨道。
“电影+”释放农村新活力
罗岭镇、石牌镇等地将传统黄梅戏和现代电影技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既能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看戏看电影的需求,也展示了安庆地方戏的非凡魅力,这也是“文化惠农”的本意——了解农村需求,满足农村需求。
“现在的农村群众不只喜欢看以前那些老掉牙的老电影,还盼着看些农村生活片、喜剧片,长点见识、学点东西。”刚参加完市农村电影放映培训会的放映员白启宏告诉记者,许多村两委都极其重视电影放映工程,不仅积极配合工作而且还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将民生工程、文明创建、科教文化、生态保护、生活健康、脱贫攻坚等等内容制作成公益宣传片,适当加入到电影放映活动中,“老百姓在观影的同时又自觉地接受了各种教育,非常有意义。”
尤其在桐城、岳西、望江等地,通过充分整合资源、配套设施,依托农民文化乐园、乡村大舞台等场所,在中心乡镇村建立起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室和室外固定点,并以此为示范向周边乡村延伸,逐步形成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网络,成为安庆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大亮点。
“推进固定放映点建设试点、推进“村村响”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结合试点、探索农村电影放映与其他公共服务结合发展是安庆市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创新的有力尝试。”陶越说。
农村电影放映仍有成长空间
尽管如此,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仍存在一些不足,放映人才的老龄化现象、标准化规范化放映、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等仍不同程度影响着放映工程保质保量的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村电影放映设备普遍实现了数字化,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但目前安庆市农村电影放映人员队伍参差不齐,尤其是年龄普遍偏高,年轻人多不愿意加入。
其次,部分电影公司广推爱教片,挤占了公益场次,期待更多以农村需求为导向的电影作品良性回归。
“下一步,我们要更加发挥监管平台作用,对所有放映情况进行实时、有效监控,并且要进一步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让农村群众不仅看到更要看好电影,让这项工程更加贴近民生、贴近农村,让其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品牌。”陶越介绍说。
新闻推荐
为应对汛期,保证泄洪沟及时排水,自本月中旬起,文昌街道多措并举,清树株、清淤泥、拓河道,实时巡查,全面推进,于...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