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在基层本报记者陆飞本报通讯员陈俊
近年来,素有“文都”之称的桐城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核心,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树品牌引领,抓重点带动,强基础惠民,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倾力打造群众文化乐园。目前,桐城市实现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80%的村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室,仅2017年,全市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免费开放活动300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整合资源—— 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
走进范岗镇樟枫村,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乐园,从建成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早晚,广场上汇聚着锻炼的老人、跳舞的妇女和打球的孩子。广场中央的戏台上,每个月都会有几场送电影下乡、送戏剧下乡在这里上演。如今,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态,这得益于桐城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红利。
和樟枫村的农民文化乐园一样,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桐城先后建成吕亭镇洪桥村、孔城镇红庙村等9个农民文化乐园,并实现了全市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80%的村、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室,这些文化阵地设施成为了当地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今年1月,青草镇一口气免费开通了梅城村、徐漕村、江岭村、陶驿村、陶冲村等5个村的数字农家书屋。在梅城村农家书屋,放学后的孩子们有的围坐在书屋看书,有的在认真写作业,还有的在书屋管理员的带领下,尝试查找、阅读电子书籍。“以前图书室里都是灰,没人来;现在,大伙都愿意来。一是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二是图书越来越对口味。”青草镇文化站站长程春林说。
“公共文化在基层一直卡在‘最后一公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公共文化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桐城市不断把文化作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部分加大投入,同时大力整合农家书屋、广播电视、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资源和设施,补齐硬件短板。”桐城市文化委主任伍建强说。
通过项目整合方式,桐城市共建成238个农家书屋、2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60个数字农家书屋、219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桐城市孔城镇在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莲花河文化公园的同时,完善了各村文化广场基础设施,还针对性地购置图书充实全镇23个村(社区)图书室。伍建强告诉记者,“2017年,全市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免费开放活动3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到近1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优化服务—— 提升基层文化供给能力
为让基层设施“活”起来,桐城市加大日常公共文化的管理和维护投入。市文化部门严格按标准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确保每村文化建设补助1.2万元及时发放。2017年,桐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资金160余万元,与此同时政府还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文化队伍培训和对村文化管理员进行财补。
在大关镇综合文化站,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了规范的文化活动室,还设置了老年活动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体育辅导站、老年大学、业余党校等。整合功能后,文化站开始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旵冲原生态民歌”演唱、“十番锣鼓”表演、“民间书画欣赏”、“农民广场舞大赛”、“黄梅戏下乡巡回展演”、“大关水碗”美食文化、“欧家岭”红色旅游文化等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的特色文化活动。其中,大关镇原生态民歌选手查月华成功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桐城歌》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还进行管理创新。利用现有设施广泛开展工、青、妇、党建、老干部、关爱留守儿童、镇志编修等工作,做到一个阵地、用途多样;一套人马、一专多能,避免了机构重叠、建设重复、投入分散的弊端。”伍建强说,优化服务,提升基层文化供给能力,就是要坚持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针对性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近三年全市共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送戏进万村”、“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帮扶”等活动近万场次,直接惠及群众超过200万人次。
与文化品牌创建相呼应的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
大关镇“枫叶红”剧社常年巡回演出、青草镇“花戏楼”演出活动远近闻名、金神镇的广场舞蹈阵势浩大、范岗樟枫桂花节万人空巷、吕亭采茶节游人如织……全市文化活动常年不断,文艺团队、文艺协会、黄梅戏戏迷活动异常活跃,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蓬勃开展。“一镇一特” 、“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姹紫嫣红。
注重培养—— 公共基层文化活力四射
不久前,新渡镇组织了20个村共30名剪纸爱好者走进镇文广中心接受专业培训。为此,镇文化站请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人薛海霞现场教授剪纸技法。“通过培训,了解并掌握了剪纸这门技艺。今后我也要像薛大师一样,练习创作反映家乡特色的作品,讴歌家乡美好生活,传承好、创新好剪纸艺术!”前来学习的永久村村民徐爱青说。
为改变单纯由政府送文化、群众被动接受的现象,桐城市注重吸引群众参与热情,激发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团体等方面,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
在招募村级文化协管员23名、省级及以上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员9名的基础上,2017年桐城市还与当地文化企业合作成立青少年文化活动基地,针对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培训、特色文艺辅导。与此同时,桐城市注重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全市15个乡镇、街道按照辖区人口分成大、中、小三类,分别给予文化站8名、5名、3名以上人员编制并全部配备到位。此外,对全市219个村、社区全部配置1名专职或2名以上兼职文化管理员,并加强培训、轮训,不断提升文化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构建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
有了文化种子,基层公共文化就有了活力。2015年起,桐城市范岗镇每年都举办“乡村旅游桂花节”。文化节上,长跑友谊赛、摄影大赛、黄梅戏专场演出等10多项内容基本上都是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组织下、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而成;桐城市文化馆充分利用严凤英戏迷俱乐部,常年在群众中开展戏迷活动和文艺演出;由市文化部门牵头举办的“周末百姓大舞台”已成为全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百姓大舞台自启动以来,每周1场,参与群众已达3万人次以上。
目前,桐城全市每个村都拥有两支以上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全市有规模的文艺社团已增至10多个,年培训农村文艺骨干1000余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渊)4月3日下午四点,在桐城市安徽佛光工艺美术集团,年逾六旬的老师傅们一手拿着钻子,一手捏住枣红色铜器,敲敲打打、不断雕琢。此起彼伏的击打声在车间连成一段交响乐。经过一系列的手...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