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风难忘旱船蚌舞
●王崇彪
正月初五,马鞍山市在解放路进行了非遗民俗大展演,让市民大饱眼福,除灯舞、傩舞、扎彩等外,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旱船和蚌舞。
记得幼时,在我的家乡桐城,春节时也有旱船和蚌舞表演,大都是县里组织的,有时要一直演到二月二“龙抬头”。最初吸引我的,是那鲜艳的古式服装。蚌壳精和船娘子都是曼妙女子扮演,描浓黑眉,涂大红脸(乡下人称猴子屁股),着大红大绿的古典汉族服饰,黑发盘成高髻,有时还插上一大朵绢花。划船人和渔翁则由男青年担任,头戴水草或麦秆编成的草帽圈,身着皂色滚白边的老生古装,面亦染淡彩,下巴上挂飘拂的长白胡子(即长髯口)。表演时,多有乐器伴奏,大都是锣、鼓和小镲子等打击乐,也有一两只竹笛和唢呐乌拉乌拉地吹。据说,打击乐多为“老八板”和“七字锣”,吹奏的大约是《喜洋洋》、《百鸟朝凤》、《小桃红》等喜庆曲调。表演时,有些男演员较为大胆,譬如扮艄公的青年,借着水波荡漾的舞姿,晃晃悠悠,最后竟然跌扑在船娘子的怀抱里,姑娘不知是真骂还是背台词:“你这老骚公(艄公),站不稳脚后跟。”不过,这种台词在其他地方是不曾有的。又如蚌壳舞,有渔翁戏蚌的表演。渔翁撒网网住蚌精后,一会儿想摸其玉足,一会儿又欲抚其螓首,还要把头伸进蚌壳里“观色”,结果被蚌精夹住,手脚乱摆,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旁边有观看的老妪拍手称快:“夹死这撩骚的小炮子(小炮子是骂人话,意为挨炮轰的)!”孩子更是紧紧围观,乐得合不拢嘴。
跑旱船和蚌壳舞,历史久远。宋太宗时编纂的《太平广记》里,就有唐代表演旱船和蚌舞的记载。宋代风俗著作《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演繁露》等都记载有节日街头民间此种演出的盛况。后来,宫廷艺人加以改革,妙龄舞女手执莲花,乘一叶彩舟,在绿罗水纹画上划动,表现出“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的情形。蚌壳舞更被推陈出新,改编成鹬蚌相争的民间舞剧和渔蚌和合的爱情戏,连京剧《廉锦枫》中的刺蚌,也是吸收蚌舞创作而成的。
为了减轻扮演者的负重,老家的旱船都用轻巧的竹竿或细杉杪子做成(现今大约已改成更轻便的塑料杆),围以绘有水纹的海蓝色棉布裙,上方饰以红绸、纸花、彩灯。船娘腰系绸带,吊住船舷,以使旱船随身体摆动而舞动,同时双手也得到减负。蚌壳则用竹篾、彩布制成,表演者将其系在背上,双手握住壳内的扶手,就能控制壳的开合,并可以携之翻、滚、跌、打,累了还可以缩于蚌中卧地休息。
但诗城的民俗表演,包括三圣傩舞、湖阳跳五猖、采石跳和合等,都有其渊源,更具有承前继后的基础,只要得到重视和扶持,自然会得到发扬光大。
唐朝诗人李群玉有观舞诗,其诗云:“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如果我们能从诗城的民俗歌舞表演中,看出如此景象,则可谓鉴赏者矣!
新闻推荐
2月27日,科技部在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经专家遴选、投票,1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让人喜悦的是,在这十项科技成果中,第6项“研发出基于共格纳...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