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国春在文化寻根的旅途中 ——读陈俊散文集《风吹乌桕》

安庆日报 2017-12-09 11:22 大字

在《风吹乌桕》中,陈俊在文化寻根的旅途中,以诗意的审美感受,行走在阐扬生命的小径上,于触境生情中游目骋怀,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圃,同时又不乏耐人寻味的理趣美。文字皆缘情而发,陈俊的至性,源于他少小游嬉于山水之间,山高水阔、清纯家风陶冶了他放逸的禀性;青年飘泊寄旅、壮年阅尽世态,使他养成了一股豪情。于是文字海阔天空。

在一次黄鹂歌唱时节的聚会上,陈俊兴致所至,高吟起李青莲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在场的几位文友一起跟着朗诵,或沉醉其中,吁嗟慨叹;或以箸敲盘,悲爱沉思,各自都回想起少时的文学梦来。陈俊骨子里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因子,追求艺术精神,浃髄沦肌。这,或许源于他的家风。他的曾祖父是清末桐城北乡的一位乡贤,一袭长袍一根手杖,经常同一班乡绅文友徜徉于北乡鲁谼、吕亭一带穷岩断壑林荫水隈,吟咏唱和。一如梦游天姥的境象,气象灏漫,却又飘忽不定。鲁谼、吕亭一带山水秀美冠绝桐北,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鲁王墩文明以及三国文化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人文积淀,鲁肃和吕洞宾的故事借妇孺之口和说书艺人的琴弦,在山谷水岸垅亩村头拉响了几千年。门庭有耕读的传统,子孙心田里嵌印着孝悌力田与读书者不败的古训,陈俊先生浸润其中,后来终归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满腹情愫都寄给了故乡山水。

如果说西方的哲学家将哲学的使命归结为解释生命的意义,那么,中国庄子,则将艺术的艺术精神归纳为一句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风吹乌桕》何尝不是作者心与物游的无痕之“迹”。陈俊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出其对社会人生的诸多思辨,具有生命感觉的意识,意味沉潜。一个对生活始终充满新鲜感的作家,每一次小小的体验都能生发出特别敏锐的审美感受。生活的悲欣只有用自由的笔墨去解构,才得以解脱心灵的重负,让人生变得活色生香。

最喜读他的《吕亭三泉》三章,这一组和着风雨饱蘸祖辈辛劳与血痕的文字,是陈俊先生献给故乡吕亭一阙祠祭的祝文,也是对先人茫茫足迹的一次追寻,唯美而苍凉。眼前“这流淌千年的泉水,流淌着无尽的人间烟火,又似乎命中注定只能变成一滴血的疼痛,之后溶于万千水珠的谜语,要在泉水唯一的出口处揭开疤痕。”岁月浸润了前人生活层层悲辛的包浆,祖母口中讲述的那座“纯阳塔”早已訇然倾圮。多年在外,根在这里,心一遇上这不老之泉,便豁然打开了一扇源源不竭的记忆大门,直通向古驿道旁那座郁孤高台,依稀可见鲁肃挥剑劈石,吕纯阳冯虚御风。“当雨滴落尽,我暗藏的心思汩汩涌出,在这里找到源头。”

陈俊在佳篇《风吹乌桕》中,把乌桕树看成是一棵相思树!这原是有来由的。在写乌桕的早些年,他读过不少古代诗人有关吟咏乌桕的名篇。从小到大,曾目睹村头那棵先人手植的乌桕,幼年时玉树临风,中年时嫣然楚楚,直至枯老时轮囷盘曲依旧风韵犹存。他还曾远涉皖西南,见到成片的乌桕于秋风中频频摇曳,便勾起了三十多年前在烟雨江南,秋浦河岸边读唐宋文人窈窕之章,内心与那位“头戴翠钿出门采莲的江南女子一样孤单”,曾经有过些许青春萌动的心底,莫明地泛起了的一轮涟漪,于是“就有了与江南相通的气息”。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寓言体谈关于诗人的一节:“诗人们都相信,谁伸着耳朵躺在草上,或在孤独的草坡上,总可以学到一点天地间的真义。”“相信大自然潜行到他们的耳朵里,悄悄说着秘事与情话……”谨以西哲的这段箴言抄录赠予陈俊先生。

新闻推荐

交警彻夜救援被撞车辆

本报讯(姚笃留记者王虎)12月1日凌晨3时50分许,国道206线桐城市大关段发生两辆大货车相撞的交通事故,车辆及损坏的碎片占住大半国道,桐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接警后第一时间组织警力赶赴现场,组织施救,疏导...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