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美好记忆都留在这里 老街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史
南大街上的老人。
要说记者对桐城老街的第一印象,就是老街不管是哪一条街的主路,还是小路进去的深处,路面上都非常干净。不少居民在家门口种满了盆栽,野花、名木相伴而生,有一种独特而随性的美。听这里的老居民说,这里的一些景观几十年如一日,一直维持着它最初的简单与质朴的模样。
老街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史,是每个老桐城人心中的文化符号,是一种抹不去的记忆。同事陆先生陪着记者一边逛老街一边说起桐城的三街一巷,口气里满是骄傲。
陆先生告诉记者,在他记忆中,桐城市老城区内有东大街、胜利街、南大街与北大街四片传统街区;三街一巷指的是以上三个街区(南大街、胜利街合称一个街区)及六尺巷;其中南大街南北走向,全长近两华里,宽四米,其北接环城南路,与胜利街相连,南与过境的206国道相通,是昔日城关最繁荣的商业街。
陆先生说,东大街、紫来街一带是水陆两路交叉的桥头地区,还是安庆府北往京师的驿道和至孔城、枞阳的东路大道经过处,利于商业交易;其二是南大街一带,也形成另一条商业街,此处也是交通便利的关厢地区,并有东南大道通往练潭驿等水陆商埠。
市井人家的人情味弥足珍贵
陆先生告诉记者,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室,是昔日经商人家的传统,所以老街建筑还留有这种传统遗迹,一般是前后两进,上下两层,楼下店面多为木板店门,楼上临街木格窗户,体现了典型的明清时代商住街风格。其中要数南大街长度最长,历史也最长,对南大街感情最深的就是这些祖祖辈辈扎根于此、开枝散叶的百姓。
南大街上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记者回忆起南大街的悠久历史,话就滔滔不绝。
56岁的江文芳告诉记者,原来这条街繁华得很,街上都是开店的,什么店都有,南大街最有名的地方叫齐家棚,这是自明清以来自发形成的米市,不过现在多是住家的了。记者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还坚持一个人住在这里,既不搬走也不和孩子一起住。江文芳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一边带记者参观自己住的老房子。“不搬不搬,老房子小修小补了好几次,住在里面舒服得很,冬暖夏凉。”江文芳告诉记者,“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我在南大街住了大半辈子,七八间房子,两百多平方米。之前,孩子们接我到新城区的套房住了五六年,可我住得不习惯。住在高楼大厦,也不认识住在对面屋里的邻居,忙碌时邻居也没时间帮你看下孩子,你没吃饭也没人主动请你蹭饭。住在老街,还处处保持着这种老街坊、老邻居才有的温馨。”
老街冬日房檐下晒的腊货、走街串巷小贩的叫卖声、烟囱下烧柴火日积月累的烟油……在她看来,都是属于老街特有的色彩。
“以前老街没通自来水,我家屋后面有口老井,一根水管串起一排水龙头,供应周边十余户人家日常生活用水。我们这里平时都有人在,大家睡午觉不用关门的。”江文芳说,邻居会互相帮忙照看着。现在居民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中有环卫工人,有卖水果的,还有开车的。可是每每有邻居进出,大家总会习惯性地打招呼寒暄几句,“去哪啊?”“今天又买了什么好吃的?”
“我们平时有事回不来,可以把小孩托给邻居看顾。不想烧饭的时候,找别人家蹭一顿饭也是常有的事。有邻居在,如果天突然下雨了,晒在外面的衣服和被子根本不用担心,自会有邻居帮你收好。”江文芳感叹道,“最热闹的是到了饭点或过年过节时,常端着饭碗去串门,看看别家吃什么菜,有好吃的就夹一点尝尝。有时大家还会在屋外大坪内用桌子拼成个大饭桌,各家将自己的拿手菜奉上,集体吃饭的热闹场面让人觉得很幸福。虽然这些年有老邻居离开,也有很多新住户搬进来,不变的是老街这份浓浓的烟火气。”
本版图片由徐勇进摄
新闻推荐
白墙黛瓦与绿树相映衬。孔城老街。桐城孔城镇:■胡方明文/图周末,随文友一起前往桐城孔城镇采风。孔城镇位于桐城市东部,与庐江县、枞阳县接壤,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桐城派开山之祖戴名世的出生...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