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朱紫巷猜想

左江日报 2017-09-24 00:00 大字

朱紫巷,名字很是妩媚。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读《崇善县志》时。崇善县,即曾经的古太平镇,今天的崇左市江州区太平街道。

在《崇善县志》里,提到朱紫巷的地方都在后面的括号内注上“今改中山街”字样。初读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山街就是以前的朱紫巷。后来读到“旧编区别名称”,见第一区的城厢片分别有“中山、横街、东内、朱紫、十字、北门、大西、小西……”中山和朱紫之名同时存在。

后来,江州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小苏送我一本《崇左县志》,才了解到民国时的行政区划是乡镇下辖行政村(街),行政村(街)下辖自然屯(街),“崇善县民国26年10乡镇行政区划表”列示,中山街是太平街道下辖街,中山街下辖五个自然街,即“中山、横街、东内、朱紫、十字”街。

从名字的角度来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山街与朱紫巷的名字还同时使用,那时它们还是并列关系。

我好奇,因为太平街道的街道大多是以地理方位做名字的,为什么独独这条小巷有这么文雅的名字呢?朱紫巷的位置在哪里?

据《崇善县志》记载:“新太协千总署在小西街(今改镇北街),始建失考,咸丰五年被匪毁,后历任均赁民房或假朱紫巷(今改中山街)赤帝宫居住。”又记:“赤帝宫在朱紫巷,清雍正三年建,民国二十三年改为屠兽场。”

屠兽场,这字眼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中山街居住时家对面的那条小巷。

地处左江北岸的太平镇(今太平街道),从东门口往西走,是铺着青石板的中山街中段,那里有一条与主街成“丁”字的小巷,宽不过一米,长不过十米,窄窄短短的小巷尾巴微微摆向左边。小巷内是一块约半个篮球场大的平地,周围有四五户人家居住,还有一个防空洞。小时候,感觉这里很是脏乱,到处堆放着一些永远用不上的东西:破陶罐、碎缸瓦、青石渣、烂茅草、发黑变形的木架子、废弃的竹编鸡笼猪笼……常年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当年曾听一位老者说过,“古时候”小巷里是卖猪仔的市场,后来又把杀猪场设在这里。卖猪仔和杀猪的地方,地面自然很多猪屎,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小巷叫做“猪屎巷”。

老者世居中山街,她的话我觉得可信。

从古至今,历史都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人们保留过多的细节。好在,经过时间的过滤,还有些若隐若现的线条攀爬在历史斑驳的墙上。朱紫巷、赤帝宫、屠兽场、杀猪场、猪屎巷,我把这些线条串起来,形成了揭开朱紫巷之谜的思路:赤帝宫设在朱紫巷;赤帝宫改为屠兽场;屠兽场应该是杀猪场;屠兽场设在朱紫巷,杀猪场设在猪屎巷。我猜想,猪屎巷就是朱紫巷!朱紫巷就是我旧家对面的小巷!

以我的理解,朱紫,无非是红色与紫色的表述。朱紫巷早前设赤帝宫,俗称火神庙。“庙”称为“宫”,在南宋、元、明朝时很流行。在民间,人们筹集资金建筑火神庙,是火崇拜习俗的表现。火神庙供的火神,不同地域也不尽相同。在南方,一般公认的火神是祝融。据说祝融身上穿的长袍是红色的,祝融的脸膛是紫红色的,火神庙的大门也都是紫红色的。真是这样,只要人们进入这条巷子,映入眼帘的就是赤帝宫的紫红色。有可能,巷子因此得名“朱紫巷”。

另外,太平镇(今太平街道)街上人们的日常语言主要是白话,用白话讲“猪屎巷”和“朱紫巷”,话音很接近。那时经商的人还是有些文化的,可能商人们觉得“猪屎巷”这个名字不雅,不雅的名字会累及他们的生活及生意场,遂按谐音改为“朱紫巷”。如是,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能把一个不能入耳的名字改成这么精致的名字。这猜想虽有点滑稽,也不是没有可能。

元世祖在元二十九年(1292)闰六月置太平路,在太平镇设太平路治所,这一带早有民居。明嘉靖十九年(1540)崇善县治迁到太平府治太平镇(今太平街道)附廊。先后,中山街曾经有过诸多政府部门及文化场所设在此处,典史署、禁烟勒所、织染工业学堂、考棚、中山纪念堂、城隍庙,甚至有过清标彤管坊等等。在古老的太平镇(今太平街道),中山街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由于水路的通达,靠近东门码头,将近千年来,中山街一直是太平镇的商贸中心。据说在清朝时,从东门口往西延伸的这段石板街,街两边大多都是建有骑楼的房子,楼上住人,楼下做买卖。对于中山街及其当时沿岸的商贸情况,《崇善县志》和《崇左县志》虽然没有很详细的资料记载,可是我们从崇善县壮族文人谢兰的《丽江竹枝词》中可见一斑。谢兰的词是这样写的:“市声喧响郡城东,贩妇如花倩倚风。多嚼槟榔街上立,迎人一笑齿牙红。”(第四首)“负薪输布过东门,担上高悬一瓦樽。买得酒盐油米去,半江风雨欲黄昏。”(第八首)谢兰词中的郡城东和东门,就是中山街所在地。朱紫巷横岔在中山街中段,依托中山街的资源,加上有先后有赤帝宫、屠兽场、卖猪行,应该说它的贸易地位极其重要。可想而知,那些年有多少文人、商贩出入于此。这就不难解释巷子为什么有一个很雅的名字了。

对于朱紫巷的猜想,我有一段时间深陷于困顿之中。中山街那些石板、石阶,我一次又一次、一步又一步慢慢走过,那是我少年时走过的足迹。更多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安地琢磨。对于一个只在中山街生活过三年多的人,来寻觅和猜想朱紫巷的前世今生,我是不是太幼稚太狂妄了?

有人说,记忆是可以寻找的。经验告诉我,零碎的记忆,终将留给人们无数的问号,而人们并不是都能寻找得到答案。记忆是通向历史的深邃山谷。不是岁月无情,是我们不去记住那些流逝的时光,让多少往事随着光阴风走云散,失落在不可抵达的谷底。好在,《崇善县志》给我们留下了“朱紫巷”这三个字,让我可以天马行空地猜想。在凝神猜想中,我似乎看到朱紫巷正向我回眸,微微含笑。它的前世我无法企及,只能在留存的文字中,慢慢地走近它,再走近。

新闻推荐

桐城范岗镇三产融合 增加农民收入

本报讯桐城市范岗镇在打造装饰辅料产业集群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做好三产融合文章。该镇目前已流转耕地5.1万亩,流转率达80%,流转山场1.9万亩,流转率达35%,形成了油茶、瓜蒌、水芹、有机蔬菜、药...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