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国春柏堂流风

安庆日报 2017-08-26 09:47 大字

方宗诚(1818-1888)清代学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字存之,号柏堂,安徽桐城人。论学宗程、朱,建正谊讲舍、敬义书院,集诸生会讲,从游甚众,有《柏堂全集》、《志学录》等。太平天国时,方宗诚避居祖地鲁谼山,于深山穷谷幽寂之乡筑庐名“柏堂”。在此期间,奠定了他治学治世治军,心怀天下的思想基础。

桐城东龙眠鲁谼山背倚半天峰,面临深溪,环舍有山峦合抱,阴翳蓊郁,门前田垄梯次而下直达谷外平畴。是雅集赋诗、谈文论道、把酒骋怀的好所在。方宗诚在《培濬儿遗文序》中说:余避乱之室名柏堂,为诸贤聚晤之所。当时,桐城文学达到极盛,方宗诚的师友大都是饱读经书、修自高洁、博学好古之儒,如从兄方东树、姚莹、朱鲁涔、吴蝠山、马元伯、苏厚子、马命之、戴存庄等。方宗诚与一班文学师友“日夕往还论学”。

方宗诚为人特别重友情。多事之秋,亲友故旧多遭涂炭。故人马命之、张小嵩先后死于战乱,他们的子弟孤穷无依,方宗诚将他们视为亲生,招来养育,与儿子培濬、植之先生诸孙共处共读。这些子弟都英少好古,且友爱互敬,声气相和,每到傍晚,听先生们讲授四书五经,直到夜后三鼓,仍不疲倦;偶尔有一二山外来的师伯师叔,都是信义磊落之士,与先生饮酒纵谈,说经论文,诸子诸甥环坐以听;子弟们清晨即起,吟咏之声响彻山谷,一班人中方培濬最敏而好学,每有吟咏,诵声清越,与溪泉声相应和。方宗诚在他的《重编儿培濬遗文敍》中回忆亡子读书,深情地写道:避乱以后,颠沛流离,儿穷经学古不懈,毎夜必至三鼓。暑热即偕诸友诸弟坐卧竹榻上,或水石之间,背诵经书古文,声朗朗彻山谷。

避乱鲁谼柏堂五年,除聚友讲学外,著述是方宗诚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方宗诚避乱鲁谼时著述多部,尤以《俟命录》十卷最为当世人看重。《俟命录》体例新颢,观点独到。其中写道:“大难之兴,虽曰玉石俱焚,然以余历观古今,真能为天地任参赞之责者,断不在劫数也。惟忠义之士,致身效事,然此乃支撑纲常、扶持正气,不得谓遭劫。若夫有学有守,有猷有为,出可以安社禝,处可以传斯道者,此天心所赖以常存,人道所赖以不息者也。自能历劫不磨,人可不自勉哉!”一部《俟命录》,通篇体现了方宗诚身陷山中草庐,而心忧天下的情怀,展示出他的修齐治平的抱负,身处危难,仍活用经书,不愧为致知格物的一代通儒。而《志学录》八卷,虽为方宗诚出山之后所写,但实为方宗诚在鲁谼山中避乱时,积平日读书心得,每徜徉于山间溪边路旁所思所想,心有构架,而后逐年写成的又一部力作。《志学录》分“论立志为学”、“论存心谨言慎行处境”、“论居敬致知读书穷理”、“论存养省察克治”、“论正伦理笃恩谊”、“论反身体察”、“论治体治法”、“论从祀贤儒学术事迹”凡八卷。在《论立志为学》篇中他说:天地之间鸟兽虫鱼之身皆是横行不能直立竖,只有人不是那样,所以人可贵。假如人处于社会而不能好学多思,哪样与鸟兽有什么区别?“故曰:立志立身立心立徳立功立言,皆是要挺立起来。”

方宗诚在《志学录》中为学主张经世之用,他认为:“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天下之知为知,不以一己之知为知。”他说:“学不可不致于一,立志既在圣贤,则读书必读明道之书,交友必交君子之友,即读文亦必读载道之文,读诗亦必取陶淑性情之诗,即读科举文,亦必读其实能发挥圣贤义理之文。而平日作诗文,以至一技一艺,皆必切于实用者而后为之,不使玩物丧志。”这是方宗诚自幼接受中国传文化的熏染、中年饱经忧患,壮年为官理政的实践总结,更是他幽居桐城鲁谼山中得出的生命思考。

方宗诚终成一代学术宗师、文章魁斗,除自身夙惠勤学,大半生饱经颠沛流离外,很大程度上受其先祖德行芳洁、劬劳守业家风的濡染,和其父辈耕读至乐,儒雅旷达君子风骨的影响,也得益于其少小游冶于深秀的鲁谼山中,乐山乐水,深得风光之陶冶。

新闻推荐

公益微电影《萤儿飞》 入选省优秀作品

近日,以《桐城关爱女孩网》为原型的公益微电影《萤儿飞》,参加由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省教育厅、共青团安徽省委、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共同发起的安徽省2017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