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种下“好粮油”
中国好粮油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以地为安。为保障太湖县粮食稳产增产,促进全县现代农业生产升级转型,近年来,太湖县紧紧围绕粮食生产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强化农田建后管护,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大石乡田祥嘴村,依水而居、因湖而名,隔泊湖而与宿松相望,全境阡陌相通,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宛如一颗剔透的明珠,镶嵌于泊湖之畔。近日,记者在大石乡田祥嘴村看到,高标准农田阡陌有序、整齐成片,农田之上,黄澄澄的稻谷随风翻起金浪,整个田祥嘴村一派丰收景象。
然而在2019年以前,这里的耕地“小而散”,农业效益“少而低”,而且由于没有机耕路、排灌渠、提灌站等,村里的大户不愿承包、农户也不愿种植,大面积的良田抛荒撂荒,杂草丛生。2019年,大石乡田祥嘴村作为太湖县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之一,建设规模达5000亩,通过建设渠道衬砌、配套渠系建筑物、塘坝护坡和田间道路等,解决了部分田地高低不平、农田灌溉系统设施等问题,极大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种植户汪长兵说:“以前由于交通和用水都不方便,大片土地抛荒,项目实施以后,有田间作业道路,适合机械化耕作,水也到田间到地头,灌溉也方便,我们对下一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喜看稻菽千重浪,岁物丰成酿金秋。现如今,放眼田祥嘴村,一条条崭新的沟渠直通田间地头,一座座提水泵站分布合理,项目区内一片片田地平整有序,生机勃勃。
“2019年高标项目改造,提升了农田的土地质量,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了乡村振兴,达到了老百姓增产增收的效果。”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汪戴华说。
小田变大田,效益大提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带动下,太湖大地的农业释放出巨大的潜力。2020年,大石乡棠林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村内270亩的土地进行了平整,加固了小型蓄水工程(山塘),改扩建了提水泵站,衬砌灌排渠,疏浚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田间机耕道路等,改善了产业发展基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生产条件改善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硬件基础,棠林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走“公司+村合作社+农户”良性互动的模式,依托太湖县兴牧公司、徽记公司、太湖县棠林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瓜蒌种植。
大石乡棠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孙华说:“我村种植瓜蒌300余亩,目前生产长势良好,根据市场价格,估计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0多万元。”
小瓜蒌结出富民籽,瓜蒌基地发展起来以后,“一地生三金”,农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基地打工挣薪金、农户入股分股金,现在依靠家门口这一方田地,村民就能实实在在增收。
村民汪犬会说:“这个基地搞成功以后,我们就是除草、管理,现在我们一年也能挣两万块钱,因为我们年纪大的人,一年搞这么多钱也就心满意足,这个土地流转我也能一年搞千把块钱的收入。”
“提供就业岗位60余人,发放劳务工资28万余元,农民土地入股增收大概在7万元以上。”刘孙华说。
大石乡荒地变良田只是太湖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太湖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推进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严把工程质量,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年来,太湖县高标准农田项目累计治理10.91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61万亩,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涉及12各乡镇26个行政村,总面积4万亩。项目区经过治理,切实解决杂草丛生、机耕时没有路、防汛抗旱时没有排灌渠、提灌站、大户不愿承包、农户不愿种植的大面积良田抛荒撂荒的状况,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树成行”,大户抢包连片种植,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
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业务股股长陈旭东说:“我们高标准农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地力、提高产出,一方面就是用灌溉修水渠,解决水源问题,让最后一公里水流到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就是解决农村机械化问题,修机耕路,还有就是进行土地平整,把零碎的土地平成大块,便于机械化施工。”
重整田畴织锦绣,润泽良田惠民生。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农田灌排体系持续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如今走进太湖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道路通畅、田块规整、环境优良、人居和谐,到处是一番繁荣的新农村景象。(融媒记者刘鑫梅大宋詹霖)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9月5日电(记者程士华)记者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人民政府获悉,9月5日,太湖县发生一起皮卡车坠落悬崖事故,导致12人死...
太湖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