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镇:“豆粑经济”助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太湖周刊 2020-11-27 09:54 大字

本报通讯员吴承钺/文融媒记者叶玲玲/图

北中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烫豆粑。豆粑既是北中镇最地道的美食,又给群众带来了创收,促进了特色经济多元化的共同发展。

每年的秋末冬初,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迎新辞旧的时节。北中镇村民们把新收获的大米,搭配优质的绿豆、黄豆、红豆、豌豆等多种豆类,制作出美味的豆粑。由于原料多是豆类,再加上工序中需锅底烫成饼(粑),这就是豆粑的名字由来。

记忆中烫豆粑是农村冬季的一件大事。每年10月中旬以后,农村每个屋场的农户,根据天气预报,都要商定好烫豆粑的日期,然后依次进行。被轮到烫豆粑的人家,要提前打扫卫生、准备器具、清理场地。届时很多人集中于一家,淘洗的、磨浆的、和浆的、锅上的、灶下的、传送的、操刀的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的流水线,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烫豆粑的时候,男男女女,嬉笑声、调侃声不绝于耳,煞是热闹。

豆粑制作是个精细活。首先精选质量上乘的籼米,这样做出的豆粑才有韧性。把精选的原料添水浸泡14小时左右,按5千克籼米搭配1.5千克杂粮(如绿豆、黄豆、荞麦、芝麻等)的比例,拌和均匀后按5:1兑好水磨浆。豆粑浆磨成了,接着就是烫豆粑了。烫豆粑需要七八个人配合才行,首先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人,站在锅边,等锅烧红后用丝瓜筋蘸油擦锅,然后用长柄瓢舀半瓢豆粑浆,沿锅边均匀倒上薄薄一层,有空缺的地方用棕毛制的豆粑刷迅速刷匀,使薄饼厚度一致。约5分钟,一张豆粑饼就烫好了。之后,把烫好的豆粑饼冷却,再折成长50厘米、宽5厘米的条状,交给另一个人切成条状豆粑,接下来就把切好的细条状豆粑放到晒筐里晾晒,直到晒干为止。

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年人、妇女和孩子,北中镇户户都烫豆粑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发展豆粑经济中,北中镇闯出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作坊+贫困户”的新路子。

北中镇沙河村吴义中就是生产加工豆粑的致富带头人。10多年前,吴义中就从事豆粑加工行业,开始一个人在家里开个小作坊,群众需要提前预订,现在发展成为一个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公司员工达10多人,每年生产干豆粑达10万斤,在县城、北中、百里、店前都设立专门的销售网点,年利润收入达80多万元。他致富不忘乡邻,在本村吸纳了4户贫困户劳动力在公司上班,如吴红霞、舒月梅、吴艳红、吴礼笑,每月按加工豆粑数量支付贫困户劳动力报酬。“到他公司上班,3分钟就能到,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报酬,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真划算。”沙河村贫困户舒月梅说。

杨凤平也是北中镇沙河村的一户贫困户,丈夫吴礼志外出打工,孩子在学校读书。她思来想去,没有技术,决定与邻居合伙开一家豆粑加工厂。说干就干,杨凤平一刻也没有停下。但是,制作豆粑也是一门技巧活,一个步骤都不能少,否则大米、杂粮都要废了。杨凤平从前只给人家切过豆粑,从来没有烫过豆粑。沙河村村两委干部,将吴义中请到现场,“一把式”地传给杨凤平制作技术,还帮助她解决豆粑销售的难题。如今,杨凤平学艺成功,越干越有劲,她每天生产的400斤豆粑都供不求求。照这样下去,她每月的纯利润达8000多元,一家生活就不用愁了。“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渠道,才能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沙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义华说。

沙河村豆粑经济只是北中镇的一个缩影。北中镇从事豆粑经济活动的还有程庆佳、程书霞、陈代星、吴敏萧、吴义炉、陈永东、吴义佩、吴先进……队伍已扩大到160多人。每年全镇生产豆粑100万斤,价值达800万元。同时,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作坊+贫困户”带动贫困户脱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村民还开设了“豆粑网店”,将本地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到大中城市中去,不仅给贫困群众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且推动了北中镇豆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跨越发展、超越发展。

新闻推荐

辉煌“十三五”工业篇太湖:筑巢引得“凤凰”来“膜都”品牌日益响

■融媒记者刘辉叶玲玲/图吴阳金/文发展工业如同植树造林,需要精心护育,需要久久为功。“十三五”期间,面对前...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