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益刚的村医时光

太湖周刊 2020-07-24 09:47 大字

天华镇西冲村地处大别山深处,这一段时间,由于雨水偏多,不少老年人的风湿病又开始犯了,村医杜益刚又开始忙着走村串户给老人们看病,量血压,并宣传健康知识,作为安徽省健康脱贫“百医驻村”其中一员,一年的时间里,杜益刚已经实现从一名城市专科医生到村医的华丽转变。

2019年7月11日,杜益刚告别妻儿,从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只身来到天华镇西冲村,到村的第一天,恰逢村里在修路,车子到不了村卫生室,杜益刚只好步行5公里到达卫生室,他笑言:“以前工作忙,还真没有这样锻炼过。”到村后,卫生室只有一名助理医生,平常老百姓有什么大病基本上是去县里、市里的大医院,有些小病就会去镇里的卫生院,所以村卫生室平常都很“清闲”,面对这一情况,杜益刚并没有闲着,他先是让村里打出省城专家义诊的广告,接着又给病人免费发放了一些药品,很快就提升了村卫生室的人气和知名度。

在接诊过程中,杜益刚发现不少村民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而且与当地饮食口味偏重、喜欢吃咸菜有关系,对这些病人,杜益刚都叮嘱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要少吃咸菜,盐也要少放,饮食尽量清淡一些,经过他的不断宣传,现在村民每天的用盐量比以前下降了近一半。

西冲村村民朱进瑁的老伴最近因意外造成手臂骨折了,本来想着去县人民医院治疗,听其他村民说,村里来了一个省城专家,技术非常不错,让他去看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朱进瑁第一时间将老伴送到了村卫生室,经过杜益刚的治疗,朱进瑁的老伴恢复的很快,这两天,杜益刚还时不时的去他家进行回访,问她“手胳膊抖好没有”,一句太湖方言更是拉近了他与村民之间的感情,也见证了杜益刚这一年来的巨大变化,从当初来方言一句都听不懂到现在的基本能听懂,甚至能说几句,这其中的苦与乐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天华镇地处大别山区,医疗基础薄弱,尤其专业医技人员匮乏,平常参加专业的培训机会也少,面对这一情况,杜益刚主动与镇卫生院领导对接,每个月对全镇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理论加实际的课堂培训,目前已经开展了培训班四期,培训医务人员近百人。

“以前我们面对面接受省级专家指导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但从杜老师来了以后,我们每天都可以请教问题,并且每个月他都会对我们进行集中授课,让我们受益颇多。”天华卫生院医生邓凯伦说。

除了做好传帮带工作,对于健康脱贫这个“第一要务”,杜益刚也是一直放在心上,到村后,一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上跑遍了每家每户,即使有许多村民外出务工,他也会电话问候身体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指导意见。在驻村期间,针对农村常见的慢性腰腿疼等疾病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方式,并为卫生室添置了理疗床、红外线理疗仪、艾灸、火罐等设备,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杜医生为人厚道,技术精湛,工作扎实,主要表现在传帮带方面,他对我们的村医学习氛围、技能方面带来了很好的提升,目前我镇有6名村医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对医院带教方面,我们的医疗得到进一步规范,尤其体现在病历和健康扶贫方面,杜益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对全村贫困户及慢性病情况了然于心,在年终各项考核中走在全镇前列。”天华卫生院院院长李振稳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进一步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杜益刚还积极联系母单位开展义诊活动。

“驻村一年多,首先感觉到村里面变化很大,山里人也非常纯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个人健康知识的宣教,让村里人不光在经济上脱贫,在健康上也能完美脱贫。”安徽省“百医驻村”村医杜益刚说。

(融媒记者吴阳金)

新闻推荐

道高“德”重心系“田”间 记退役军人周德田

他貌不惊人,而业务精湛;他话语不多,但办事利落。踏实敬业是他的风格,实干为民是他的初心。从当初的一名武警战士到基层乡...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