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冲村:村“菇”出山趟出致富新路

太湖周刊 2020-04-17 09:00 大字

天华镇西冲村位于大山深处,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受此影响,长期以来该村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为了早日让当地老百姓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村两委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创新思路、广开渠道,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建立起集香菇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闯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致富新路。

沿着西冲村蜿蜒曲折的道路向前行走,一座座覆盖着黑色外衣的人工大棚点缀在山间峡谷之中,特别引人瞩目。这里便是西冲村香菇基地。香菇作为一种变温结实性真菌,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水分、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而西冲村虽然环境相对闭塞,但昼夜温差大、山泉水资源丰富、杂木众多等条件极其适合发展香菇种植。

走进其中一个大棚内,记者看到,在潮湿的环境下,摆放在木架上的每一条菌棒都结满了大小不一的新鲜香菇。成熟的香菇虽说肉质肥厚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保健价值,但种植过程所耗费的精力可是不少。就拿它的母体菌棒来说,基地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从开始制作到开始出菇,最少要六个月时间,需要经过扎材、加料、高温消毒、冷却、结种、放养、下田等多个复杂环节,管护工作需要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在等待出菇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把控温度和湿度,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采摘,采晚了的香菇口感就会失去鲜味,采早了又没有生长成熟,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

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先如说:“这是香菇菌棒,从去年九月份出菇到现在,现在基本上在下市,我们这里有出菇的优越条件,就在我右手边的温度表,里面有湿度表,现在是17度,香菇从5度到25度都是适合出香菇,中间还有区别,5度到15度,一天采一次,15度到25度,每天早晚都要采。”

虽说所耗费的管护精力不少,但考虑到它相较于其他农业产业,香菇生长期短,当年投入当年就可见效,并且原材料成本低,对于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西冲村来说,这是最合适不过的发展道路。

朱先如回忆,在2017年之前,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在全镇排名倒数。而后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在村两委与市县两级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之下,全力发展香菇产业,通过电商途径扩大产品渠道,破解滞销难题,2019年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万元,2020年有望继续增长20%,在全镇的排名从倒数跃升至前列,西冲人漂漂亮亮地打了一个翻身仗。他们也用实际成绩说明选择香菇产业方向的正确性。

村里的集体经济有了发展,收益最大的必然是当地群众。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日常用工量大约在20—30人以上,除了一些在合作社入股分红的农户之外,其他人全部来自当地的贫困户,基地按照女工人100,男工人120每天的价格支付报酬,仅去年一年用于支付贫困户工资的款项就达到50多万元,这让很多以往无收入来源的村民有了切实保障,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也被激发起来:“我以前在家里带孩子,也没有什么稳定职业,最近几年家门口进行香菇种植培训,大家一起做香菇,每年能做到一万棒,也有五六万块钱的收入,还做点其他的事情,我非常满意。”贫困户姜新华说。

目前,西冲村的香菇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大棚25座,年产菌棒约30万棒。接下来西冲村还将本着稳定贫困户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继续加大基地设施现代化建设力度,在这条致富新路上继续探索,让生产出的鲜美香菇走出大山、走上餐桌,满足城里人对健康美味食材的追求。

朱先如说:“按照我们前几年的摸索,按照市场的需要,香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我们后一步打算,一是前期的机械老化过时,我们想换一批先进的机械,目的是省时省工;二是建温室大棚,市场上一般四至九月之间没有香菇货,搞这个温室大棚的话可以在此期间供应市场上的货;三是为了带动本村的劳动力、贫困户,想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发展。”

(融媒记者吴光磊)

新闻推荐

森林防火演练提升实战技能

为进一步提升应对处置突发性森林火灾的能力,提高森林防火队伍的实战水平,3月27日下午,县人武部、林业局联合开展了一次...

太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