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细味故乡茶 寺前镇发展“一镇一品”茶叶特色产业扶贫侧记

太湖周刊 2020-04-10 09:50 大字

◆融媒记者刘辉胡治进

阳春时节无闲人,山村处处采茶忙。

拂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行走在被誉为国家级茶叶“一镇一品”专业示范镇的寺前河畔,看到的尽是眼下茶叶上市旺季的一派盎然生机景象。

茶叶清香润民心

沿着赤百线行至29公里处,立在路边一块标有“初心产业园”的红色标牌格外显眼,时时吸引了无数来往者的目光。

也就是在这个紧邻赤百公路和花亭湖畔的洪畈村飞凤岗300亩茶叶产业扶贫基地,每天都有几十位村民前来这里采茶。

站在山坡,放眼远眺,梯级茶园,层层叠叠,翠绿一片,并向周边的山岗逐渐蔓延开来。不远处,泱泱花亭湖毗邻而依,天然的湿润气候、幽美的生态环境为茶叶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成就了优质的茶叶品质。

行于茶山,只见采茶的村妇散落在一垄一垄的茶园之间,星星点点,给原本寂静的茶园带来了暖春的跃动。有的年过六旬,有的时值中年,更有甚者则是夫妇二人走进茶园,共采香茶。

“这段时间,我们也不想外出务工,正好抓住家乡茶叶采摘的大忙季节,多摘点茶、多挣点钱,一样能增加不少的收入,一天能有两三百块钱。”汪生泰、韦正平夫妇一脸高兴的劲儿,绽放在春天里。

“在这个贫困山区,村里承包的这片茶园,能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的经济收益,一个人一天摘到一百多块钱的茶草。”村民黄冬秀一边利索地摘着青绿的茶叶,一边爽朗地对记者说。

“这片茶山以前是由农户各自分散经营,管理不好、效益不高。村里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茶叶品质,前两年将这片茶园从农户手里流转过来,

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销售”。洪畈村党总支书记洪术青告诉记者。

“同时,村里大力鼓励个体茶厂扩大规模,积极扶持有能力有资金的农户成为产业带头人。并优先安排贫困户在茶园、茶厂就近就业,一共带动了80多户贫困户平均增收5000元。目前全村茶园2000余亩,茶厂4家。”

3月28日晚,记者在该村茶厂还看到了堪称一绝的“手工制茶”一幕。在制茶室,只见三个人在三口大铁锅前细心地忙碌着,手抓茶草在铁锅中不停地翻斗。当鲜绿的茶草倒入铁锅中,在经过一定的高温加后,锅中冒出的热气带着浓浓的清香满满地飘洒在室内,不禁扑鼻而来。在灯光的照射下,“一叶一芯”的茶草从她们的指尖慢慢滑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民间茶艺画卷。

据记者现场了解,从制茶者曾令娟的杀青、到周加梅的理条,再到童开成的搭条,完成这个流程后,谷尖成品就得以出锅。

“手工制茶需要的是一定的传统技术,特别是必须掌握适宜的火候,手指不能直接触碰到高温的锅面,必须紧贴着茶叶本身,反复均匀地翻炒,才能确保条理清晰、成色清亮。而且,手工制茶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心急,每次入锅需要控制一定的数量,一斤成品需要一个多小时。”有了十几年手工制茶经验的童开成一边随时控制着手边的电锅开关,一边十分娴熟地抓抖茶草,直至最后名茶谷尖大功告成。

茶业振兴富民路

闻着茶香,一路前行;看着茶园,一路芬芳。

沿着寺前通往毗邻潜山县“寺五公路”东进,过境有着17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图寺,记者慕名来到了乔木寨村。

这个地处两县交际的村寨,因为有了与天柱山遥遥相望的“荞麦寨”,并在2015年全县撤村并村时由原有的刘冲村与许河村合并而成且由此得名。

一直以来,该村唯一的产业就是茶叶,这也是当地老百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除了务工以外的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和增收渠道。

记得十六年前,记者下派该村,尊重村民的意愿,寻找脱贫的途径,发展的是茶叶,建起的是茶叶加工厂,逐渐改变了大量的茶农前往隔壁潜山五庙卖茶或隔壁的茶畈翻山而过前来压价收茶的损农现象。

如今,记者再次踏进这块曾经熟悉的山村,所见所闻发现茶叶仍然是该村发展的主导扶贫产业。而且在寺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由花凉亭水库管理处、市委党校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及该村广大干群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茶叶产业已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品牌、做出效益,成为全村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大“增长极”,成为全村广大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支“催化剂”。

“从2015年起,村委就制定了扶持茶叶发展的特殊优惠条件,凡是贫困户新发展茶园每亩补助500元,一直至2019年。”该村总支书记胡根方告诉记者。

“自2017年以来,贫困户新发展茶园每亩补助1500元、改造茶园每亩补助800元。因此,所有贫困户在茶园发展上享受着双补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全村茶叶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全村茶园面积接近2000亩,其中新发展1000余亩、村级茶园120多亩。全村有620多户户均茶园3亩、户均茶叶收入1万多元,全村茶叶年产值600多万元、茶厂3家,涌现出了像张小明、张学年、胡成等种植茶叶30-50亩的许多能人大户。

尤其是2015年以来,该村积极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和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0多万元,新建了标准化、规模化的专业茶厂,购买了名茶、普茶加工设备十余台,四年多来已实现纯收入100多万元,年均收入30万元左右。同时,还帮助邻近佛图寺、桥冲、王畈等村的茶农进行茶叶加工销售,支付加工费10万余元,极大地助力了茶农增产增效,优先安排了贫困户就近务工增收。

“这是三年前发展的新茶园,一共有3亩多,先后都享受了发展茶叶的补助政策。这不,从茶园开始采摘以来,也有了四五千块钱的收入。”在茶厂附近,贫困户张军霞正在自家的茶园和她母亲一道辛勤地品味着茶园的馨香。

怀着春之憧憬,行走在乔木寨的每一处田垄、山冲,看到的都是泛着青绿的茶园,每一处茶园都有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捡拾着沉甸甸的收获,收获着笑眯眯的喜悦,一个春色满园、春和景明的画卷正在山村铺展开来。

而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最生动的一幕都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村里茶厂。茶农们提着装满茶叶的方便袋或小竹篮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少则几两,多则几斤,价格也是每天随行就市。有时茶农排队卖茶达到一两百人,场面甚为壮观。缘于价格好、服务好且现金及时结算,乃至吸引了毗邻村子的茶农也自愿前来销售、加工。

“这个茶叶70块钱一斤,一共二斤五两,共一百七十五块;这个茶叶38块钱一斤,一共二斤一两四,共八十一块钱……”几乎成了茶叶“土专家”的胡根方抓一把、一口价,尽管茶农们巴不得价格要高些,但还是很高兴地在现场拿到了现金。王畈村村民赵春莲从五六里路之外赶来,图的就是个舒心。本村的阮屋组贫困户胡国店每天都有一百多块的收入,家里也种了5亩茶园。茶农们在踊跃地等候卖茶,村干们则在认真地记账、付款,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最忙、最累的还是茶厂加工的一群人。有村干、有贫困户、有技术员,如果当天收购的鲜草过多,十几个人几乎要从头天晚上忙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完成两三千斤茶草的加工量。

从喂草、理条、筛选、烘干到色选,走完这些流程,都得把好技术关,才能确保优质茶。

“自开春3月15日茶厂运行以来,一共付出现金近70万元,收购了1万多斤茶草,加工了2000多斤干茶,而且销路顺畅,行情很好,预计春茶收入可达35万元。”

在这个茶叶上市旺季,胡根方累并充实着,由衷地与茶农们一道分享着发展茶叶产业扶贫的硕果。

同样,佛图寺村在茶业发展之路上也蒸蒸日上,全村发展茶园2000余亩。2018年在安徽出版集团以及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集团先后捐赠150多万元,帮助该村建起了一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及时解决鲜叶收购周转资金困难,成立了安徽省佛图寺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双增”目标,实现了从“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方式转变。目前,茶厂带动了15户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今年春茶收入可达20万元。

地处花亭湖畔的马龙村积极发挥茶业种植优势,已发展茶园2000余亩,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平均增收4000元以上,带动社会效益年均达20多万元。去年初,该村新建了茶厂,坚持以“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以“重质量、保增收、促脱贫”的发展理念,年收购、加工鲜草7万多斤,生产干茶5000多斤,为村里经济创收3万多元。茶厂吸纳留守贫困户6人进厂就业,年收入均在6000元以上。

地处花亭湖尾梢的西河村正确引导全村群众发展茶园3000余亩,在市委组织部的帮扶下,于2018年2月建成茶厂,年收购、加工鲜草10万多斤,生产干茶2万多斤,为村级集体年创收达15万元,带动80多户贫困户增收5000元以上。茶厂还安排了12名贫困户就近就业,年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年带动社会效益达40多万元,为“村出列、户脱贫”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镇一品显特色

借着春天的好时光,放松心情,行遍在寺前镇1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可见生机勃勃的茶园。

这些茶园大都分布在山坡谷冲、茂林翠竹之间,浸润于风光旖旎、山花云雾之中,天然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茶叶的独特品质,既是太湖县部优名茶“二祖禅茶”的研发地,更是“二祖禅茶”的盛产地。全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116家,种植大户48户。

该镇众力茶业合作社注册了茶叶商标品牌“老园清香”。申报的600亩有机茶园已取得有机认证证书,还率先在太湖县茶叶生产上使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识。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查询、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深入了解茶叶生产企业茶园管理、采摘、加工、仓储、销售等全过程信息,使消费者对所购茶叶有更多的了解,买的更加安心,喝的更加放心,实现了茶叶从“茶山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乔木寨、西河、佛图寺、马龙4个村办茶厂与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可以复制的样板模式。

截至目前,全镇15个村从事茶叶生产农户达6602户,占总农户数的83%。全镇茶园面积达2.1万亩,占全镇农产品总种植面积的86%,开采面积达17626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2213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8.2%;良种无性系茶苗育苗基地3个共120亩,年出苗数1000万株,居全县首位。年产干茶700多吨,产值达1.5亿元,占全镇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7%。2016年成功研制了红茶、茶树花茶、栀子花茶、桑叶茶等新的茶叶品种。其销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厂+农户”的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供货协议,确保了全镇茶叶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确保了农民收入尤其是贫困户的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全镇15个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83户,其中拥有一亩以上茶园的贫困户有1943户,占比达75%。

“为切实推进寺前茶叶发展,农业农技部门重点抓好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教会茶农熟练掌握采摘技术和制茶技术;抓好茶叶品质提升,积极开展茶叶双替行动,即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有机肥代替无机肥,保证茶叶舌尖上的安全;抓好线上线下销售,通过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带动茶叶大户,确保寺前茶叶有一个稳定的销路”。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徐卢宝从专业的角度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就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来抓,围绕做大做强茶叶文章,积极引导广大茶农种植茶叶,通过建立茶叶育苗基地,扩大茶叶面积,改造低产茶园,狠抓茶园管理,实施良种工程,积极开发夏秋茶,广泛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地新建村级茶厂、壮大集体经济,并连续多年举办茶叶发展论坛,扩大了茶业影响。目前,已申报了‘寺前拜石’禅茶品牌,着力做好茶文化与禅文化的结合文章,不断提升寺前茶叶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寺前镇党委书记王金亮在推动茶业“一镇一品”特色产业扶贫方面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战“疫”保电助力复工复产

为满足企业复工复产用电需求,国网太湖县供电公司多措并举,开通用电绿色通道,组织党员服务队深入企业开展电路巡查,维护检...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