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一些地方将此列入重点民生工程,攻坚克难,破解难题,因地制宜摸索出富有成效的建设与管理模式 让村民喝上“放心水”

安徽日报 2019-08-14 06:32 大字

8月5日下午,太湖县徐桥镇西平村新华组的何旺姣,当着记者的面拧开屋外的自来水龙头直接喝了一口。“现在自来水通到家,卫生间、厨房、外面洗衣服的池子,都很干净,既方便又卫生。”何旺姣高兴地说。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太湖县多数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是2018年实施农村群众安全饮水攻坚战,将“打好农村饮水安全硬仗”列入县级重点民生工程,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资金9400万元,实施饮用水源、管网延伸、巩固提升“三大工程”,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何旺姣所在的西平村属丘陵圩畈区,过去一直依靠花亭湖水库渠系末梢引水进村组堰塘和少量水井供水。就在两年前,太湖县像西平村这样的部分地区居民,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去年8月,西平村遇到罕见干旱,当家堰塘都见了底,居民日常的饮用水成了一大难题。一些水塘还要作为居民洗衣服和牲畜饮水的水源,水质卫生安全没有保障。

去年,太湖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回头看”,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该县有135个村存在饮水不安全人口1.98万人,供水保证率不高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的约12.2万人,共涉及群众14.18万人。

“太湖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低山丘陵区、南部是丘陵圩畈区,地形地貌多样。在现有条件下,不宜采用全县‘一张网’的规模化供水方案,需要一个既符合实际又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太湖县大塘村党总支书记汪玉平告诉记者。

太湖县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供水方案。新仓镇属于圩畈区,在现有供水管网系统基础上,投入1060万元实施巩固提升、管网延伸、分散供水工程等多个项目,疏通供水堵点,打通供水末梢。“全镇新建20多公里的供水管网,11座四级加压泵站,农村群众的供水保证率和饮水安全性得到明显提高。”新仓镇水利站站长、水厂厂长张小林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为破解建得好却管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太湖县摸索出适应当地具体情况的管理模式。

据太湖县水利局局长王海平介绍,主要管理模式有4种:山区小型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用水户管理;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小水厂)大多以村委会委派管理人员管理;乡镇规模水厂由当地政府委托乡镇水利站管理;少数个人投资建设且具有盈利性质的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由投资者管理。“这就让每条管道、每个龙头都可以找到责任人。”王海平说。

小池镇红旗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26个村民组,有20个是山头组,有的海拔高达424米,1500多人饮水困难。村党总支书记叶柏松告诉记者,政府投入建设了一套分散式供水系统,包括11个水源井、11个清水过滤池。与建设同步,村里牵头成立了11个理事会负责11个点的日常管护。

为了让不同管理模式真正在农村落地,太湖县各地依托村民理事会,让水费收缴、管网维护等有人落实。去年,徐桥镇西平村新建了一座小型自来水厂,铺设8公里管网。经村民理事会协商,每户收取水费基数为10元4吨/月,对五保户、特殊困难户月免费供水4吨。村里还聘请一位贫困户作为水管员。由于用水安全放心,村民都自觉缴纳水费,节水用水。去年,西平村因此获得县财政奖补3万元。

“从多年实践来看,农村供水系统要管得住、用得好,政府既要加大输入端的‘源头’投入,还要强化输出端的‘龙头’管理。”徐桥镇水利站站长曹信群说。

太湖县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强水源和饮水安全管理。该县正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体系,明确乡(镇)长、村(居)委会主任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第一责任人。目前,太湖县饮用水水源地都依法划定了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范围,设置了保护标志,明确了保护措施。

太湖县各村(居)还设立农村水管员公益性岗位,聘用了一批村级农村水管员,负责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管理、河湖库塘、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日常管理监督等工作。

此外,还出台了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意见,全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5元标准筹措落实维修养护基金。

“目前,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到今年9月底,14.18万名农村居民将全部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太湖县副县长彭林说,还有一些地方的项目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在管护长效机制、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落实。

新闻推荐

寺前普及环保知识

为加强环保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鼓励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6月5日,太湖县寺前镇开展以“...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