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山下发“牛”财

安庆日报 2019-03-18 10:36 大字

时值农历惊蛰节气,天气渐暖,记者来到太湖第一高峰——将军山的脚下。清晨,朝山顶远远望去,薄薄的云雾笼罩着山峰,宛若仙境。不一会,大雾渐渐淡去。山下,悠悠地飘来一阵清风,雾纱被卷起一角,露出湛蓝的天空,几户人家掩映在竹林之中,记者前往的朱运胜家就在这里。

朱运胜所在的吴俊村位于皖鄂两省太湖、英山、蕲春三县交界处,他家位于山脚下的江阳组。记者到达时,他的妻子黄柳红正在牛棚里打扫卫生。

“刚刚把牛粪处理掉,现在用水冲洗冲洗。一定要保持牛棚卫生干净,这样牛就会住得很‘舒服’。我可要把这些牛‘伺候’好了,它们可是我家发财致富的宝贝疙瘩。”一见到记者,黄柳红高兴地打开了话匣子。

朱运胜是目前吴俊村1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2004年与黄柳红喜结伉俪,生育了两个孩子,一家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岳父摔伤、岳母患病,没几年便花光了家中积蓄,导致家庭贫困,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养牛之前,夫妻俩一直在外闯荡,到过广东、浙江等地,一个在工地上干活,一个负责照顾生活起居。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孩子也到了入学的年纪,朱运胜思前想后,家中有老有小,都很需要照顾,决定还是要回乡发展。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回乡创业就业的号召,另一方面,家乡环境优美,有广阔的自然资源,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大展拳脚。

于是,朱运胜踏上了回乡创业就业的征途。回乡之后,他想充分利用家乡的优势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走种养结合的脱贫致富之路。2012年春,他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3万余元购买了9头母牛,开始了养牛之路。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小牛成活率低,导致当年几乎亏损。

面对暂时的失败,朱运胜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从中总结教训,四处学习取经,暗下决心,“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振奋精神继续前行。

2014年春,在原有基础上,朱运胜花大气力,一口气买进了16头黄牯牛,经过细心饲养,下半年出售了18头。他终于淘到了养牛的“第一桶金”,当年纯收入达到了3万余元。

2016年8月,他正式注册成立了“太湖县运胜家庭农场”。

从春到秋,山上青草茂盛时,朱运胜都是把牛赶至山上放养;冬季则是圈养,喂些玉米、稻草。为确保牛在冬季有足够的饲料,每年稻子收割后,他都要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到邻近的几个村去收集稻草备用。为了使牛肉的肉质更好,朱运胜还种了10多亩的玉米用来喂牛。

朱运胜夫妇非常注重牛棚的卫生和整洁,每天都要清理三次,用水把牛棚冲洗得干干净净,清理过的牛粪全部用作肥料搬运到田地里肥田。每当母牛生产时,为了“母婴”的安全、健康,他都是精心伺候,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朱运胜卖出土黄牛200余头,终于尝到了甜头,取得了成功。

在脱贫致富之路上,朱运胜并不是发展单一产业,而是选择种养结合,齐头并进。除了养牛,他还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种植中药材。夫妇俩齐心协力,每年会有4000多元的收入。此外,朱运胜夫妇还兴田种地,养猪。去年收获稻子7000余斤、山芋1000余斤、干茶20余斤,出售肥猪2头、仔猪9头……这些劳动成果,无不凝聚着朱运胜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我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里的帮扶干部经常上门帮扶,嘘寒问暖,尤其是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陆常坤,积极帮助引导我发展产业,寻找销路,还经常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2016年下半年‘小额信贷’5万元帮了我大忙;2017年下半年又安装了光伏发电板,也让我增加了不少收入。”在交流中,朱运胜一家深深感激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联系人的帮助。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朱运胜夫妇和衷共济,种养结合,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住上了钢混结构楼房,2017年也实现了稳定脱贫。

“这里的海拔高度和空气质量非常适合种养业的发展,今后,我将重点放在养牛上,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年销量200多头。此外,我还会继续走‘种养结合’的路子,做到脱贫不返贫,朝着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大步前行。”朱运胜微笑地谋划着未来。

刘灿

新闻推荐

保护个人权益 记住《旅游法》这些条款 导游“怪话”多 游客起诉“应怼” 法院查明涉事旅行社没完全履约 部分景点旅游时间缩水 赔偿游客部分损失

当下,报团出游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而有些游客却因旅行社的“无理”服务扫兴而归。安徽居民沈女士在旅行时就遇到旅...

太湖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太湖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