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独“菌” 太湖创业能人雷焰华夫妇创业记

安庆日报 2019-03-18 10:36 大字

“这个大棚里主要是平菇、香菇、茶树菇、榆黄菇、猴头菇,再加上其它棚里的,一共有十几个食用菌的品种。在销售鲜菇的同时,上了烘干设备生产干菇。目前还尝试了脱水技术,生产的‘香菇脆’可以当零食吃,大家品尝后的反响还不错,这是今年的一个主攻方向。以品尝食用菌为主的农家乐也正在建设中。”

近日,在位于太湖县晋熙镇芭蕉村的太湖县雷氏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扶贫基地里,创业能人雷焰华、王姿娥夫妇说起公司的发展,信心满满,“从菌种培育到菌棒生产,从建设基地到深加工产品,从推车到菜市场卖鲜菇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从农业生产到休闲农业,我们一直在探索新路。产业链延长了,公司发展的后劲更足,带动作用也会更大。”

在十几平方米的旧房里养菇起步,在一次次失败中不言放弃重头来,在反反复复摸索中培育新品种,在做大产业时不忘带动他人致富,雷焰华、王姿娥夫妇与食用菌打交道30多年,靠勤劳的双手、执着的信念、创新的气魄在创业路上越走越宽广。

与“菌”结缘

上世纪80年代,雷焰华高中毕业后,与同学一起到怀远学习了一个月的平菇栽培技术,算是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了半年的食用菌专业,加深了他对“食用菌”的感情。王姿娥在与雷焰华的交往中也爱上了“食用菌”,共同的爱好造就了夫妇二人携手创业的佳话。

“1987年开始栽培平菇,当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旧房做养菇房,一年也就用500多斤棉籽壳来培育。100斤棉籽壳只能产10斤鲜菇。可见产量多低。”王姿娥说,“虽然参加培训学习了技术,但当时的技术比较保守,通信又不方便,想要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难题却没有门路,只能靠自己反复尝试,不断摸索。失败了再来,一遍又一遍。从想做事到做成事,从初入门到真正熟练地掌握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我们用了十年时间。这十年,不说盈利,每年还要借钱投入。不放弃,是因为真心喜欢。养菌如养花,当看到自己的成果一点点展现的时候,那份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1997年,雷焰华、王姿娥夫妇终于尝到了创业的甜头。这一年,他们赚了近3万元钱。但他们并未满足眼前的发展,而是将盈利投入到扩大规模中,在家周边租了700平方米的房子养菇。2001年,又租下县城长河路原瓷厂,将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他们改变作坊式生产,创办了太湖县雷氏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组建成立了太湖县安茸食用菌女子专业合作社。2017年,投资600余万元在芭蕉村建起了集菌种培育、菌棒生产、产品回收、加工的产业扶贫基地。2018年,投资近200万元分别在江塘乡龙山村和寺前镇王畈村建起出菇管理的产业带动扶贫基地。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凭着对“食用菌”的满腔热情,雷焰华、王姿娥将“雷氏菌业”的名气越做越响。

目前,该公司有菌种培育基地一个,生产栽培、加工生产、产业扶贫基地三个,基地总占地面积近60亩;有菌棒生产及加工车间5000平方米,出菇展示温控大棚5900平方米,菇耳简易大棚26000平方米及具备年产各类菌包300万棒产能的自动化生产线一条;建有菌种科研室,并新上了烘干、冷储、脱水等设备和生产线。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已获得“无公害”产地及产品认证,香菇、木耳、猴头菇、茶树菇、平菇获得了有机认证,产品在上海、北京、广东、合肥等城市获得好评。

“有技术支撑,创业不担心。儿子、女儿对这方面也感兴趣,而且有新理念、新思路。相信有他们的加入,以后公司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王姿娥说。

点“菌”成“金”

“去年,我在雷氏菌业做工,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呢。以前是到处打零工,没有固定的事情做,遇到什么事做什么事,也不稳定。现在好了,家门口有了雷氏菌业,工作稳定了,收入增加了,还可以照顾到家,多好的事情。”芭蕉村门框组的詹贤明是贫困户,该公司基地建立后就来“上班”了,现在在这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像詹贤明一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常年在三个基地做工的有50多人,采摘期的临时工人数更多。

“刚刚九龙村的贫困户韦文中来电话,叫我送菌棒到他家去。他这几年从基地进菌棒回去栽培,一年栽培500—1000棒,按照一棒8到10元钱的收入,一年也能增收几千元。”雷焰华说。

据了解,雷氏菌业芭蕉产业扶贫基地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吸纳芭蕉的闲置资源,按照“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村级集体增加收入。参与入股的芭蕉村和贫困户每年获得基地固定入股分红12余万元;在基地就业的贫困户年增收1万余元;带动20多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生产,年增收5000元左右;鼓励周边农户利用自家条件从事食用菌生产,对有条件的农户实行发放菌包、保护价回收产品,助其每年增收几千元。目前,合作社在全县范围内带动贫困户468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雷焰华、王姿娥不吝啬自己的技术,一方面,在省妇女创业扶持项目的支持下,积极开展食用菌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仅2018年就培训了188人,让更多农村妇女掌握了食用菌生产知识,增强了她们的创业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该基地作为该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每年都会接收一批学生来此参加实践学习。

“产业从小到大,我们注入了心血,付出了辛劳。有过流泪的时候,有过烦恼的时候,但无怨无悔。有了这个产业,人生的价值能够体现,还能带动更多的人走产业脱贫之路,我们从中找到了乐趣。食用菌的产业链很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提到了要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我们感觉食用菌的春天来了,这让我们干劲更足。”雷焰华、王姿娥表示。

在他们的办公室里,一幅书法作品引人注目,遒劲的“初心”二字正是雷焰华、王姿娥创业的持久动力。叶玲玲

新闻推荐

易地扶贫搬迁收获满满安全感贫困户写14副对联描绘新生活

本报讯“龙潭湖依绿水随青山养育龙的传人,桂花苑连老城环新乡怀抱中华儿女。”这是一副对仗并不工整的对联,也是太湖县...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