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幸福家
秋来银山风光好,蝶舞花艳惹人醉。晚秋时节,走进太湖小池镇银山村,碧水环村而过,秋野如沐春风,让人宛若置身一幅独具特色、乡土浓郁的田园画卷。
错落有致的村庄布局,新颖别致的文化长廊,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的崭新瓦房,村中建起的休闲娱乐广场,路边墙角栽植的常青树木,处处散发着温馨气息的农家院落坐落在青山绿树之间,各家各户门前的通村道路被清扫的一尘不染,“文化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等等这些带有现代文化符号的设施应有尽有……一个既保留着乡土味道,又充满时代气息的村庄,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银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彰显。
基础设施由弱变强日臻完善
银山村地处太湖县的东大门,位于小池镇东北角,毗邻潜山县黄铺镇,与小池镇新华村、红旗村相连,全村29个村民小组、758户、2992人,全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人均纯收入8700元。
“连续两年来,全村美丽乡村建设县财政合计投入资金56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5万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谈起银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发生的变化,村委会主任、村总理事会理事长徐立保因倾注了满腔心血而如数家珍。
“全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惠及25个村民小组、637户、2572人。全村道路硬化2万多米,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治理当家塘14口、清淤淤泥8000立方,完成路、塘、渠、河等多处石方干浆砌挡土墙4000多立方,实施隐闭排水排污工程1000米和明沟、明渠1000多米;建绿化池50个、种植绿化树木7000棵、绿化护栏1200米、绿化草坪2万平米;安装亮化路灯380盏、庭院灯40多盏,建公厕5个、240平米,购置垃圾车3辆、建设垃圾中转站2个、购置垃圾桶725只,实现了垃圾日收日运日清;安装大理石六角亭1座、石椅6把、立景观石2个,完成长城防护墙8000多米,风貌整治2万多平米,新建停车场4000多平米,实现了组组均有公共停车场。全村主要干支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处处干净整洁,破屋旧院得到彻底改建,安全饮水工程惠及家家户户,完善的基础设施夯实了脱贫致富路。
尤其是村里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新建了大礼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民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各项设施功能齐全,极大地改变了之前党员群众活动无场所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产业发展由无到有日渐壮大
也正是有了这股强大的力量,全村广大干群真正拧成了一股绳,横下了一条心,大力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实现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的多赢目标。
2015年下半年,村里多方努力成功引进蚌埠市客商迟万山落户,成立了“九九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租货山场田地1000亩发展以猕猴桃种植为主的生态产业,而村委会也同步申请注册了“银山村海形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抛荒多年的48亩耕地入股,与该公司正式签订以服务和项目投资作为村集体股份的合作协议,从中获得分红。并切实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资金,完善了徐排道路、沟渠水利等基础设施。目前,基地共带动了包括13户贫困户在内的80户农户种植红心猕猴桃,其产业园的面积也有当初的320亩扩大到现在的500余亩。预计5年后,仅此一项,村委会的集体年收入将突破30万元。
与此同时,村合作社还与种养大户方策平开展股份合作,村集体融资70万元入股,村两委干部5人带头入股,新建大棚12个3000平米,年种植黑木耳15万棒,预计到明年5月黑木耳生产年度可产干木耳6万斤,产值达150万元,按照协议村集体年增收可达45万元。并可带动8户贫困户以扶贫小额贷款抱团发展黑木耳种植,每户年均享受产业分红4000元。
当下,银山村正乘势而上,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和发展环境,积极谋划建设占地100亩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着力推动乡村振兴,银山村也将由昔日的“空壳村”变成“富裕村”。
乡村文化由浓变兴日益繁荣
如今,走进银山村,随处可见的传承中华文明、孝老敬亲、村规民约等系列文化墙,与村容村貌改造提升融为一体,一幅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画卷跃然眼前。
特别是近两年,村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大小文体休闲广场19个、约1万平米,体育广场10个、安装文体及休闲器村80余件套,建公厕5座、占地240平米,新建230平米能容纳300多人的徽派仿古文化大礼堂一栋、100平米徽派便民中心一栋,建文化长廊70米、文化墙220多米、宣传栏5个,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银山村真正有了文化“面子”。正如在该村“乡村大舞台”的这副对联道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巨变:“银白金黄正是棉开谷熟喜唱古驿又丰稔,山清水碧恰逢政通人和乐颂新村真繁荣”。
在深深感受着这些充满现代和传统文化气息之时,银山村的广大百姓至今还时时传诵着“广峰寨”和“银珠塔”这两个动听的历史故事,充分折射出这里“忠义仁信、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又赋予了银山村丰厚的文化“底子”。
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村里有九个身怀绝技的寡妇驻守在海拔448米的附近山寨,英勇抵御敌军,坚守护卫百姓。况且这块宝地山势险峻,寨下有七个山凸,分设有七个岗哨把守,易守难攻。但终因寡不敌众,九妇有的牺牲,有的逃难,而她们保家护民的善战仁义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银山村的百姓心中。后来,“寡妇寨”也因此改称“广峰寨”。
“寡妇寨上一朵莲,日头起山照半边。男的走路踢脚尖,女的走路揩裙边。谁能得到一此地,能买三府六县田”。如今,这首流传下来的打油诗成为其真实的写照。
而与“广峰寨”挺立相望的“银珠塔”则见证了太潜人民共同抗日的保家卫国精神。
坐落于花尖山上的银珠塔始建于400多年前的明代年间,系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平面呈六角形,一共七层,高24米、直径14米,工艺精巧,气势恢宏,相传曾由路径此地的一位要职官员所题写的“宝塔巍巍立,彰显巧匠人”十个大字隽刻在白色的花岗石上,安篏在宝塔的正东门。古塔四周均有碑石记载建筑史志,每层外圆均有平台,设有瞭望口;内铺石板台阶,盘旋而上,登塔观景,远眺风光,尽收眼底。银珠塔也就成了这里远近闻名的一个历史地标。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太潜人民同抗日军队英勇捍卫,奋勇抵抗,而令人惋惜的却是银珠塔也在血雨腥风中遭到了日军的破坏损毁,成为废墟。当时曾经流传着这首民谣:“日寇侵华实在糟,毁掉宝塔来造碉。有朝一日红军到,倒上煤油用火烧”,无不令当地百姓痛恨疾首。1940年,银山群众又积极捐资捐物,在古塔原基上又建起了一座小塔,以示教育子孙后代,时时怀念雄风古塔。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塔又在曾经开展破四旧、毁文物的浪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一代又一代银山人的伤痛。后来,这里淳朴善良的民众在银珠塔附近新建了一座“忠烈祠”,以此深深纪念人们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那位抗日将领和风铃飘响、光芒四射的银珠宝塔。
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流淌,时光在记忆的心灵中悄悄滑过。也正是在这些浓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银山人凝心聚力共建美丽乡村,涌现出了象芦仓组组长方华保、村民方陶明、70岁的老村干方长节、徐排组分理事会理事长詹启礼等不计个人得失的“乡贤带头人”,涌现出了象芦仓组徐立保几十年如一日悉心关照五保老人等一大批尊老爱幼的“文明好乡邻”,一股股时代新风正吹遍银山大地。
刘辉陈振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太湖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向各类涉黑恶势力犯罪发起凌厉攻势,取得显著成效...
太湖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