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歌始觉采莲曲

太湖周刊 2018-08-17 10:26 大字

叶畈湖里荷花香,莲花舟上采莲忙。山村晨曦景致美,悠然放歌幸福长。 ◆本报记者刘辉陈振伟文/图

画中采莲忙

清晨,五点有余,红彤彤的朝阳冉冉升起,记者站立在叶畈湖边,只见远处连绵的群山此起彼伏,轻薄的云雾缠绕在山间,随风飘渺,宛如一幅幅轻描淡写的山水画卷,镶嵌于大别山中;近处宽阔的湖面上满野的荷花次地绽放,满池翠绿的荷叶铺展开来,亭亭玉立,分外飘香,沁人心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含羞轻语,有的半开半掩,摇曳多姿,暖暖的阳光透过高低错落的荷叶,映射着金黄的花蕾,显得格外耀眼。而那无数挺杆而立的莲蓬,籽粒饱满,时时与荷花相依、与荷叶相偎,构成了大自然幽美的无限风光。

此时,放松心情,呼吸这超氧的空气,满口的清香随风而至,满湖的秀色映入眼帘,满腔的情感涌上心头。在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片清荷,为你点赞;在叶畈湖里,有这样一片清荷,香遍大山。

望着远山黛色,看着绿荷花海,还有湖边一排排整齐而居的山村楼舍,和着东边悠长流淌的安乐河与宏伟英姿的安乐大桥,绘就了弥陀这个边陲明珠的山乡特色。

不经意间,放眼湖中,只见两叶莲舟轻轻划入水面,两位村民撑着竹竿,两位采莲女坐在舟头,慢行穿梭在花丛之中,贴鼻轻闻,悠然陶醉,望着那神情,简直如仙子,顿时飘飘然。此时,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不觉浮现在眼前:“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不仅如此,更有从叶畈湖边的百草林走出去的著名诗人朱湘所作的《采莲曲》也让人记忆犹新。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妖娆。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线。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也许,一百多年前,这位被称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朱湘似乎为今天的叶畈湖“量身定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采莲曲》。况且,当朱湘亲听这首诗歌被编曲演奏后,不禁感慨万千,又即席吟诗:“不识歌者苦,但伤知者稀。知者如不赏,归卧故里丘。”

今天,眼前的这400亩荷花也许是对这位著名诗人最好的报答和历史的见证。

在记忆和现实的交织中,只见采莲女俯身伸手,摘下一朵朵莲蓬,放入篮中,享受清甜,似乎优美动听的《采莲曲》也随之响起,久久飘荡。此时,舟在荷中游,人在花中行,花在荷池开,莲被美女摘,一幅清新幽雅的《采莲图》又被记者手中的相机瞬间定格,成为永恒。

扶贫莲藕香

今天,时光的隧道穿过百年草堂,映照百年光芒,重新燃起了浓郁的芳香,谱写着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华章。

在山村百姓的眼中,长期以来,叶畈湖一度仅仅作为村民的养殖基地,效益不高,有的水面甚至还被荒废,没有得到有效充分利用。对此,该镇党委政府引以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就如何做到既保护好花亭湖湿地,打造弥陀镇区“后花园”,又积极发展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特色产业扶贫“新样板”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谋篇布局,善做文章。

镇里充分把握现有的土地政策和扶贫政策,紧紧抓住县国土局结对帮扶弥陀村的契机,将产业扶贫计划与新增耕地项目密切融合,全力推动叶畈圩发展莲藕扶贫基地。

“一方面,为全县增加了水田面积252亩;一方面将原有的湖面、滩涂全部种植莲藕,实行‘合作社或公司+能人+基地+特色产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以弥陀村、向阳居委会为龙头,不仅直接带动了弥陀村34户贫困户127人、居委会43户贫困户139人增收增效,而且还可助推弥陀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向阳居委会增收8万元,并帮助了大量村民就近就业。”弥陀国土分局局长许文军告诉记者。

“特别是弥陀村樟术组贫困户张家映、陈金娥夫妇承包莲藕种植,制作荷叶茶,加工莲子粉,年收入达25万元,已于去年光荣脱贫。并带动当地50户贫困户就地务工,人均年增收达6000元。”

“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臭水塘的恶劣环境,变成了如今鸟语花香的荷花园,吸引了山里山外的大量游客慕名而至,赏花观景,留恋忘返。”

记者看到,湖边茂密的山林中,上百只白鹭在枝头栖息,时而相互追逐,时而众声和鸣,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轻飞盘旋,与湖中采莲景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人居和谐的生态家园美景。

在叶畈圩,一边是以赏花采莲为主的“扶贫花园”,一边则是以盛产莲藕为主的“扶贫乐园”。

近两年来,太湖康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在流转千亩土地发展水稻、石斛、白芨、苗木、黄花菜等产业基础上,发展了近百亩莲藕基地。

当记者走入基地时,只见一米多高的清荷长势茂盛,香气扑鼻。这时,弥陀村朱湾组村民胡攸琼、朱冬华夫妇正在采挖有机“珍珠藕”,脸上乐开了花。

“胡攸琼夫妇过去一直外出务工,挣钱也不是太多。自从我发展了这片莲藕后,就安排在基地就业。通过参与基地管理、技术服务、务工分红和光伏扶贫,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也已告别了贫困。”该公司负责人朱礼华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基地还涉及弥陀村40户贫困户152人、河口村12户贫困户40人脱贫增收以及23户95人长年务工,帮助弥陀村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2万元。”

听着这些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看着这些一片片飘香的满塘清荷,诗人的故乡会因此而繁盛,小康的愿景会因此而梦圆,边陲的形象更会因此而美好。

新闻推荐

太湖促进PPP项目提速落地

太湖县“三三制”促进PPP项目提速落地。“专班+方案+机制”三步推进。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包保一个PPP项目,各主管单...

太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太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