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村:全民上线助脱贫本报记者毕璀本报通讯员吴承钺

安庆日报 2018-07-12 09:51 大字

沙河村地处太湖县北部,距县城90多公里,为全县67个贫困村之一,全村522户居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占了35%。近年来,在多家单位帮扶下,2017年沙河村被列为太湖县北中镇10个贫困村第一批脱贫方阵,确保率先实现“村出列、户脱贫”。

“如今,我村与过去比大不一样,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多万元,组组通水泥路,贫困户住上了小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沙河村村委会主任陈华明如实说。

民主议事,事事能办好

如今,沙河村前新修的马安水泥路,既平整又宽敞,车辆川流不息。而这条路重修的过程却异常坎坷。

“在修建主干道时,由于资金有限,前期只能建设一条道路,大家都想修自家门前的路,意见很不统一。”太湖县委宣传部驻沙河村扶贫副队长刘胜华坦言,“群众的事情由群众来商议,为的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为此,刘胜华多次与村两委商议后才决定,创新实施了“1421”民主协商工作法,即由村民议事会向全村征集意见,形成“村情民意需求台账”,经村民议事会建议、村两委提议、党员大会商议、党员和群众代表联席会议决议后,对党员大会通过的“村情民意需求商议台账”进行表决,形成“村务督办清单”,并进行公示。此举获得群众广泛理解和支持,最终确保了马安道路如期建设。

通过实行“1421”工作法,沙河村还盖起了村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实施了沙河村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三大革命”和村庄整治。与此同时,依托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沙河村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民主新格局,一些事关村民自身利益和村庄发展的好事,都得以顺利办成。

发展产业,人人都脱贫

村民吴礼刚的养鸡大棚就建他家屋后山场大片竹园内,大棚是他通过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新建的。靠养殖5000多只鸡,年收入6万元以上,2017年,吴礼刚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过去村民主要以种水稻、种茶叶、养猪为主,但现在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人员缺乏体力和技术,效益不好。”该村支部书记吴志高介绍说,为了帮助沙河村184户贫困户脱贫,他和村“两委”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心对沙河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该村成片开发黄栗尖毛竹片1100亩,新建村级高山有机茶园200亩,新建村级光伏电站184.4千瓦,实施户贷企用小额信贷20户100万元。

与此同时,根据农户发展需求,每年发放到户产业奖补资金不低于3000元,并结合光伏发电、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劳动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大力提高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该村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将扶贫工作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截止2017年12月,通过省第三方检查评估验收,沙河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3%,顺利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的工作目标任务。

美化村庄,家家都参与

村民吴礼爱是一个残疾贫困户,然而她的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自家庭院里,新扎的竹篾货成堆摆放在干干净净的地面上。

2017年,太湖县委宣传部开展“开展移风易俗,争创出彩人家”创建活动,沙河村作为试点村,有40户达标,吴礼爱家就是代表。从庭院整治开始,村民们的生活场所都来了一次大整治、大翻新。

“古人说,人没有精气神就会百无聊赖、不求进取。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最能提振人心,也最能彰显乡村的活力和生机。”刘胜华解释说。

如今,沙河村建起了3处人口文化广场,全村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对村内主要干道实施绿化、安装路灯,对党员户和文明家庭进行挂牌。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们还自修了吴氏宗祠、陈氏牌坊,将家风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村级移风易俗和“三大革命”的有序开展。

新闻推荐

踏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本报讯太湖县直机关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鲁传东,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

太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太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