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通扶贫路 盘活“竹”资源
河口村位于陈汉乡东大门,人口1831人,是宿松县山区连片贫困村,竹林密布。一直以来,靠山吃山的村民却对此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横亘的大山和闭塞的交通成了毛竹外运的“拦路虎”,村民们守着3000亩竹林过穷日子。
多年来,竹农们靠手扛肩挑放排等原始方式运输毛竹,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毛竹并未产生经济价值。 “主要原因是道路不畅,竹子难以运出。 ”河口村书记吴国友说,由于缺少管护,许多竹子腐烂在山上,十分可惜。
2017年,帮扶单位上交所实地调研后,决定投资200万元,帮扶河口村实施毛竹林综合开发项目。新修了从上湾到黑坞、新屋到杉屋、大冲到吴坪山、杉坞到长坞的宽4米的林区公路近6.8公里,已硬化近2.3公里;修建了桥3座、涵洞16处和作业踏步2.8公里。
为做好竹林改造,上交所还协助河口村新建毛竹堆放场2处,完成笋用林、笋竹两用林、材用林的改造和复垦1000多亩。
家住竹林下的吴金桂记得,过去,虽然每年毛竹都长得很好,但人们只能一趟趟地上山去挖笋或者伐竹来卖,每年辛辛苦苦跑遍3个山头也只能挣1000来块钱。 “现在不一样了,不仅清理复垦了1000多亩毛竹林,还修好了从山上下来的砂石公路和桥梁,运输的车可以直接从山上装好竹子下山,一天就可以拉好几趟。而且村里还开了好几家竹器厂,真是生产运输加工一条线,我在家门口做事,每年光靠毛竹收入都能超过4000块,让我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说起如今的变化,吴金桂笑容满面。
道路一通,盘活了山场资源。吴国友告诉笔者,仅交通运输费,一吨毛竹比以前节约了80多元。由于及时砍伐和管护,发笋成竹能力提高,笋用林年产值达1200元/亩、笋竹两用林年产值达800元/亩、材用林年产值达600元/亩。林区长期安置劳动力70多人就近务工增收,目前已带来贫困户36人,人均增收2000余元。
自从林区路修建起来,村子里的竹林便重新拥有了生机,那些昔日在外打工的人们又重新回到了河口村,干起来了毛竹贩卖生意。 “村内毛竹资源丰富,是村民的主要资产,因林区道路不畅,人力砍伐和搬运成本高,利润微薄,每斤竹子只有不到一毛钱的纯利润,现在道路修通,竹子利润有二毛五分钱,吸引着许多村民回归山林。 ”吴国友说,年轻人回归不仅为村里增添了新的劳动力,也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相信,随着竹产业的带动,村里其他产业也会陆续有所发展,河口村将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年轻人的回归也解决了村里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而另一个更大的改变,则是河口村生态环境的变化。河口村曾因道路不通,竹林任意生长也没人去管理,卖不出去的竹子只能荒芜在山林。据介绍,竹子是砍伐再生的植物,新发的竹子没有生长空间,老竹子又只能等着枯死,影响生态环境。
如今河口村生态环境日益向好,这与对竹林的管护分不开。村民由衷地感觉到,村里的空气更好了,水更清澈了,林间的鸟也更多了。
“我们还通过发放产业补贴,着力激发村民管护、利用毛竹的积极性。 ”吴国友说,“以前毛竹林基本是自然生长状态,缺少管护,发笋成竹能力很低的老竹占据了较大空间。为此我们实施毛竹园的改造,对密度过大的毛竹林进行有计划砍伐,进一步提升毛竹的经济效益。 ”
林区道路畅通,竹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自然去精心打理的人也就多了。村民们将成材的竹子砍下,又精心的管护新发的嫩竹,在自然界循环共生的作用下,周围的空气、水、动植物都拥有极好的环境。如今走在河口村新修的水泥山路上,处处可见成片的毛竹,风一吹,竹海绿浪涛涛。正如吴国友所说,过去那种穿着雨鞋拄着拐上山的场景已成为历史,林间道路上穿梭的一辆辆运毛送竹的车子,运出去的是沉寂多年的宝贵资源,拉回来的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方文 梅明)
新闻推荐
“若不是法院为我们维权,我们怎么也拿不到全部工资。”近日,30余名农民工从宿松县法院领回某服装厂拖欠的剩余工资款时,感激...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