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小鱼孤山不孤

安庆日报 2019-05-25 10:18 大字

从安庆出发,乘轮逆流而上,约七小时便可到达小孤山。一路江面波光潋滟,水色深浅不一,两嵌之下颇为壮观,时有连绵狭长绿洲在江心蔓延开来,正值莺飞草长,望去青葱片片。

小孤山地处宿松县境内,据说本为“姑山“,其因源于一传说:小姑,民间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小姑山”,后人因其孤耸谐音而称其为“小孤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郎矶”,遂有苏东坡名句:“小姑前年嫁彭郎。”

与小孤山愈行愈近,想起陆游诗云: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果然,见江面一峭山突兀而起,屿峰擎天,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形如古代女子发髻挽于江中,分外显得独出一秀。从孤山左侧绕到正面,见有石刻“江上峰青,曲终人见(现)”,顿生神秘肃穆之感。初入山,正逢烈日高照,炎热难耐,行至小半,已挥汗如雨,且忍,再上,忽闻风疾树哗,似松涛阵阵,又似惊涛拍岸,顿感清凉。倚栏小憩,环望,不由为孤山惊艳:左边,长江掬捧,水天一色;右边,良田万顷,绿意浓浓,远处更有幽幽蓝山和忽隐忽现的人家。无怪乎小姑的梳妆亭在山顶,她尽可沉醉于这般惬意:凭窗眺云山沃野,以天为镜,以水为梳,细数白帆点点。

久不登山,甚感疲累,在364级台阶上走走停停,任君在上面如何招手催促,我独钟碑记。玉石台阶两旁刻满碑文,皆为唐、宋、明、清等文豪诗人为孤山所作诗文。清代,迟大魁《小孤山志序》中载:“臣以孤忠,子以孤孝,义夫余之暇,偶一登眺,御风泠然,尘襟俱涤,顿觉胸中有浩浩欲舞而不能名言者……芬于天壤,当是此山知此山知已,异余未能也。”以山为知,以山为已,足可见世世代代的人对小孤山的深情厚意。是啊,孤山何曾孤?千百年来,她一直存于人们心底,人们对她的赞誉、爱戴与恭敬从未间断,就算时光再走,岁月再老,唯有情,如滔滔江水,砍不烂,剪不断。

虽弹丸之地,但不可小觑,除了秀美,更为天堑,古为兵家之地,有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之誉。烽火台旁立有一牌:此处危险,勿俯身观望!这更加挡不住我的探奇之心,小心翼翼地靠过去,往下一望,悬崖峭壁,万丈深渊!惊得我魂飞魄散,匆促下之。实不愧为长江天险,据《晋书庚亮传》载:晋成帝咸和年间,苏峻和祖约为乱,起兵江淮,向京都进攻,江州刺史温峤,想率师沿江东下援救京都,瘐亮写信制止温峤说:“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雷池即在小孤山附近,后有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军,王阳明与朱宸濠,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都曾在此一经血战,一时间,江面烽火连天,楼船冲撞,血流满江,涛声、杀声、喊声震耳欲聋……但当这一切都顺江而逝,烟消云散,这里只留下一江俊秀,孤山,这一沉默美人,多少个日日夜夜,任斗转星移,任千帆度尽,任江水东流,她婀娜独立江中,聆听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因为,谁也无法在岁月里伫足。

启秀寺香烟袅袅,云雾缭绕,祷告着福安。是啊,千百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已不再去咀嚼孤山曾经的风风雨雨或刀光剑影,人们更崇尚自然、平安与祥和,所以,船来船往皆以竹报平安。无论孤山,过去曾历经过怎样的悲欢离合或风起云涌,但愿将来的她承载的不是人类的困顿与烽烟,而是文明与祥瑞,就像这一江灯火,通通透透,温暖你我的心。

新闻推荐

宿松清理公路上移动“炸弹”

宿松讯(李政平)刹车不灵、喇叭不响、灯光不亮的无牌、无证、无保险车辆上路就像一个个移动“炸弹”。5月初,宿松县公安局交...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