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画“走下墙来” 助铁画“走得更远”

大江晚报 2018-12-21 01:00 大字

高文清在欣赏创意铁画作品

高文清是“芜湖飞龙铁画”的负责人,从28年前进入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那一刻起,铁画已经渗入到了他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1990年,怀着对长江、长街的向往,我从天津轻工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市工艺美术厂。刚踏进厂大门,大厅里就有一大幅全手工锻造的‘迎客松’,居然完全是用铁锻制的!”当年的震撼,到今天依旧影响着高文清。

爱上铁画的年轻人

铁画是芜湖的一张名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首批非遗项目。当时正是芜湖铁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市工美厂的铁画生产车间里有几百名工匠从事铁画制作。在铁画大师张家康的带领下,他一进厂就师从“安徽省十大技术能手”杨静国,从打铁开始学习手工打制铁画。

在打制铁画过程中,被飞溅的铁花烫伤,被锋利的棱角割破等等,都是家常便饭——“能吃苦”就是最基本的要求。随着剪、锻、簪、焊等工艺的掌握,他在师傅的安排下,开始独立制作一些铁画部件,6个月后,他打制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踢足球”被安装在了直径22厘米的白瓷盘里,成为他的第一件铁画成品。“能让全世界通过亚运会了解到芜湖铁画,让我感到十分自豪!”高文清说。

时间到了1998年,由于产品多年没什么变化等多方面原因,芜湖铁画受到了市场冷遇。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由于改制而生产停滞。此时,已经辗转至福建漳州从事珠宝镶嵌的高文清,怀着对铁画深深的热爱,回到了芜湖。2000年3月,“芜湖飞龙铁画”在市工艺美术厂附近挂牌成立。

高文清介绍,“在工美厂的几年里,我与许多铁画老师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时,有部分下岗的铁画老师傅为了生计,甚至在为人打制锅铲、门把手等铁制品。我们互相帮助,由老师傅带着师兄弟们从事铁画生产,我就主要从事销售渠道的开发。由于在外几年,掌握了一些珠宝加工的精细工艺,我们相信融入铁画的工艺制作中,有信心寻求新的突破。”

铁画创新打开新局面

高文清觉得,芜湖铁画的工艺在进一步完善后,就要将精力放到铁画装裱形式的进一步扩展上,铁画由此产生一个受到消费者欢迎的新机遇。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高文清在铁画设计、装裱方面大胆创新,将宣纸、国画等材料和艺术形式与铁画艺术大胆结合,创作了一批受到市场欢迎的“新”产品。2008年,“飞龙铁画”成为芜湖市知名商标。

2010年开始,高文清在长期的宣传芜湖铁画、推销芜湖铁画中,敏锐地感觉到,传统芜湖铁画的产品相对单一,艺术表现方式相对“老旧”。随着消费者审美的不断提高,铁画产品必须有所转变,譬如作为家庭装饰的一部分,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中,“让铁画从墙上走下来”。他尝试让铁画成为电视背景墙的“绘画”部分,尝试将铁画融入“隔断墙”中……高文清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让铁画制作艺人与画家增强交流,通过与家装设计师深入融合开展“私人定制”设计等方式,寻求铁画产品的设计灵感。

2012年,在国家专利局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飞龙铁画”的铁画笔架、笔筒等文房四宝产品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随后设计、生产的全立体“铁画小夜灯”,巧妙的将最新款灯饰等生活化的元素,以及科技等引入到铁画产品中,创造出新一代的旅游产品。这些铁画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市场反应较好,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部分企业采购后将其作为对外交往的特色礼品赠送。

这些新型铁画产品将艺术融入生活,让单纯的工艺品成为了生活用品,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让“艺术服务大众”,让艺术品生活化,走出了纯粹的观赏品圈子,让芜湖铁画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助铁画“走”得更远

打制宿松安瑞大酒店20米×3米的“皖江瑞雪图”铁画、打制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红木屏风迎客松铁画、打制济南大学百年校庆的校训书法铁画,以及策划、组织铁画老艺人集中复制15件优秀铁画作品摆放入芜湖博物馆等。这些年来,高文清除了在新华联鸠兹古镇的铁画艺术馆里,全面展示张德才、张家康、汤传松、叶合等大师的铁画艺术作品,将这些铁打的名片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并通过建立“大师示范工作室”为老艺人提供铁画制作场地,也大力推广芜湖铁画这种芜湖独有的艺术形式为更多的人知晓与喜爱。

“这是一座创新的城市,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有创新基因,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一个庐江人,当年我就是被芜湖的方方面面深深吸引,成为了一个芜湖人。我愿意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发展、创业。”高文清饱含深情地说。记者 吴安亚 文/摄

新闻推荐

厕所的变迁

一九七八年,当时我家住在吉和街宿松巷内,是平房大屋,和另外一户人家合住,后来砌起一道围墙成了两家。我们这里除了平房,还有...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