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肚皮到舌尖

新安晚报 2018-10-03 11:48 大字

红 苗青/摄

□宿松朱亚夫

我1978年考上了大学,这是件大喜事,那可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啊。当时,农村人“跳农门”,光凭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还不行,还得交200斤左右稻谷,抵一学年的口粮,粮站才能把你的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放在今天,简直连小菜一碟都算不上,但当时却难坏了我一家人。我们家在大山里,生产队有120多口人,才33亩耕田,而且九成左右是耕牛都转不过屁股的“斗笠坵”和“蓑衣坵”,好年成亩产也才400多斤。我们全家四口人,一年都分不到200斤稻谷,长年靠杂粮和野菜果腹充饥,记忆中就从没有吃过一碗白米饭。读初中的时候,实在饿得不行了,放学的路上,就去偷人家刚晒在石头上的烂红芋。什么长毛蒿、糠煮萝卜菜,都没有少吃。所以,时至今日,惜物成癖,仍是家人责怪、邻居调侃我的日常话题。当年就为那200斤“农转非”的口粮,我和父亲硬是分头跑遍了畈区所有认得的人家,最多的一家借了40斤。谁料欢欢喜喜去交粮的时候,过秤的人说品种太杂,干湿不一,瘪谷太多,要么打折,要么不收,而且其中两条“中粮”麻袋要么没收,要么每条麻袋另交两块钱。他哪知道,不光这稻谷,就连这两条麻袋,也全都是借来的啊。我终于没能忍住那“哇”的一声,脑子里刹时一片空白,痛快淋漓大哭一场。我今年62岁了,大学毕业也快40年了,那场俗话说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委屈和辛酸,将成为我生命里永远无法愈合的痛。没有熬过寒夜的人,哪能知道春天的温暖。

现在,我的儿子侄女都已为人父母。每每看到这些新当妈妈的下一代,人参燕窝整盒地买,成餐地喝,我就会想到我一个老表出生时候的情景。那时,舅妈没奶水,我母亲把她接到家里,要我们到菜园里去挖蚯蚓,用筲箕装了洗干净,然后放进锅里熬出酽酽的汤来,让舅妈整碗喝下。这老表本来是有两个哥哥的,都因为缺奶夭折了。那时候别说什么进口奶粉、国产奶粉,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奶孩子。如今岂止是乳品奶粉,岂止是婴儿奶妈。男女老少,北美洲的水果,五大洋的海鲜,万里之外的罐装氧、千米之下的矿泉水,台湾小吃日本寿司韩国料理泰国大米,也不稀罕。不问吃什么,只问什么最好吃。饿汉不再,吃货成堆。过去,家里送客人出门时总忘不了说一句“今天让你打饿头了”,虽是谦词客套,却也包含了真诚的歉意。虽然主人千方百计倾其所有,客人也都知情识相,饭桌上很少动人家的“中间碗”。于是,便有了千百年来,主人总喜欢往客人饭碗里夹菜的习俗,这几年才渐渐少见。至于用木头雕成的鱼,然后也做成红烧模样,摆上桌子待客,在山里人家可谓多见不怪了。但凡熟人当日首次见面,往往也不问时辰场合,哪怕刚好是你出厕所他进厕所,开口即问“吃了吗”,因为寒暄亲热,谁也不觉得尴尬难堪。衣食足而知礼节。现在见面笑眯眯打招呼都是“你好”,谁家都不用担心肚子问题了,关心的全在于舌尖上的味道和营养。

有句古话说:饱饭易吃,饿空难填。你上一餐吃饱了,下一顿肯定饿不到哪里。如果你上一餐本就饿得慌,下一顿要想饱就很难。这句话虽然很通俗,却蕴含着基础与发展关系的硬道理。四十年来,我们勒紧裤带急起直追,如今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大步向前。从肚皮到舌尖上,我们仅用了40年,就由饿肚子变成了饱肚子。我们还在继续发展,有了饱肚子,必须更好地一展身手,“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

新闻推荐

许岭供销社打造乡村超市提升服务功能

近日,宿松县许岭供销社合家福超市开业。许岭镇是一个有5.2万人口的大集镇,水陆交通便利,资源丰沛,经贸繁荣,素有“鱼...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