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安庆方言

安庆晚报 2018-09-14 10:14 大字

汉语方言反映汉语的地域变化。安庆地区百姓长期使用的本地方言,按照安徽省“土著方言”的通常归类来划分,当属“皖中江淮官话”和“皖西赣语”两大方言,其前者通行的地域主要包括安庆市区及桐城(市),后者包括怀宁、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6县。

安庆方言的演变及形成

安庆位于皖西南,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根据考古发现的安庆张四墩、潜山薛家岗、宿松黄鳝嘴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证明早在7000至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拓土劳作,他们的语言无疑就成了本地土著方言的源头。

安庆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正好是几大方言的边缘,其西部的宿松、岳西、太湖三县跟湖北的黄梅、英山两县接壤,与“楚语”有千缘万缕的联系;望江县同江西的彭泽县隔江相望,具有明显的“赣语”特色;安庆市区及桐城市,又在江淮方言的强大影响之下,特别是长期以来,安庆与邻省、邻县的交通拓展,使其方言并不封闭,兼之明清两朝,社会大动荡,人口大流动,民间各种交往更加频繁。中原文化的南移,吴楚文化的交融,语言上的相互渗透也就在情势之中。因此,形成了韵味独特的安庆方言。

方言与普遍话的异同

安庆地区有长江萦回于东南,大别山枕于西北,区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洲圩湖泊各占三分之一。这山山水水养育了一方百姓,其文化的积淀,使得具有山区、丘陵、水域特色的方言俚语应运而生。如:安庆市郊的“肖坑”,这坑坑洼洼的聚居地总不如人意,因此约定俗成的读音是“肖炕”;水上生活的船民、渔民常有覆舟之虞,忌说帆、沉等字读音,改以义同音异字替代,“帆船”称作“民船”,“盛饭”说作“装饭”。凡此种种,实难尽述。

称谓方言

称谓包括广泛,有事物便有称谓,可说俯拾皆是,而最常见最普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称谓,重点的可谓之亲戚称谓,它是表明亲戚关系和辈份的一种方式,尽管称呼错综复杂,但只要从父亲和母亲两支血缘关系的系统来梳理,则是脉络清晰。一般说来,安庆与全国各地一样大同小异,这里只将有差异或土俗的称谓,略加叙述。与普通话名同实异或实同名异的,如“爹爹”。安庆指祖父,不指父亲;“奶奶”,桐城旧时指妈妈,有时还指妻子,但并不指祖母,当用复数“奶奶们”时,则是指“已婚妇女”,并含有轻蔑的意思。外祖父(母)又叫家公(婆)。父亲又叫伯伯,或叫大大(读作搭搭)。重孙子又叫做灰灰儿。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普通话的叔父,本地方言叫佬佬,在潜山还叫爷爷,在桐城却叫椒椒。又如母亲在宿松又叫姆妈,在太宿望交界处,也有叫“意”的,在望江有叫“嗳”的。小婶在太湖又叫的妈,在宿松又叫的娘。平常说话时,丈夫又称男人、老板、掌柜;妻子又称烧锅的、堂客、家里。再就是一些土俗的称呼,如未婚女青年叫红花女,未婚男青年叫净头郎,爱交结、舍得花钱的人叫大老官,不整洁的人叫拖索猪,也很是有感情色彩。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侉饼腔

安庆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安庆方言被外地人称作“侉饼腔”。一曲《天仙配》把黄梅戏推向了全

国,也同时把“侉饼腔”推介给了全国,使得许多人对侉饼腔情有独钟。他们说:“皖山皖水美,侉饼腔调甜。”这道出了安庆方言俚语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就语音而言,普通话读舌面音的,区内方言全读舌根音。如“街(~道)、敲(~打)、鞋(皮~)”等字分别念(G、K、H)声母。普通话读吞声母的,区内分别读为鼻声母。还有的其它特别的地方,就不再赘述了。斟酌起来,不说市区与各县(市),就是市区与周边市郊的方言也有一定差异,甚至原城区的东南西北门的语音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又并不影响人际间的交流。如普通话“什么事”,城区说成“么事”,老峰话说“么丫子”;“什么地方”,城区话说“哪块”,花山话说“哪嗨”。城区话把“吃饭”说成“七饭”,南门回民却说“尺饭”,十分标准;城区老年人常有锅心(厨房)、踏发(聊天)、盘缠(路费)、郎中(中医)等土俗方言,而中年人则已分别用厨房、谈心、路费、医生等普通话词语所替代。下面还介绍一些别具面貌的“指示代词”的应用:人称代词单数“你”,区内方言词首为[-n],以一个舌头前鼻辅音独立成音节,是较为罕见的。而单数“他”,大多数县都叫“渠”,只是各县发音稍有不同而已。宿松说我、你、他,在其后加“侬”,说成我侬、你侬、他侬。人称代词复数,普通话用“们”表示,而区内方言分别用“几”、“几个”来表示。如我们、你们、他们,桐城、枞阳、太湖、宿松分别说成我几、你几、渠几;岳西、潜山、望江分别说成我几个,你几个,渠几个;而市区则与普通话一致。宿松、太湖等指地方分近指、中指、远指,如这里(近指)叫得里,那里(中指、远指)分别叫嗯里、畏里。

词汇比较

安庆方言词汇千差万别,有的与普通话不尽相同,而在区内则是一致的,如普通话“太阳”,区内都称作“日头”;也有不一致的,如普通话“小孩”;城区叫“小伢[ea]子”,潜山、桐城、枞阳叫“小伢儿”,望江,岳西、太湖、怀宁叫“小伢”,宿松叫“嘀嘀伢儿”。

在安庆方言中,某些词汇从词形上看,与普通话完全一样,但其词义,有的扩大了,有的缩小了。如“驮”,普通话只有“用背负载”一个意思,区内方言则扩大为“挨”(驮打、驮骂、驮批评)和“承受”(驮债、驮名声)的意思。如“巧”,除“灵巧”、“恰巧”的意思外,还有“便宜、价钱不高”(巧卖了)的意思。又如“面”,普通话指为“面条和面粉”,而方言则单指“面条”。

另一类是词义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词形却千差万别。如普通话“司机”——方言“机司”、下雨——落雨,手帕——手捏子、蟾蜍——癞豆鼓,等等。

古董

在安庆方言中,更有特色的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只见于古代典籍,而不见于现代书面或普通话的词汇。这些古人曾用过的词语,如今仍活跃在安庆人的口语里。下面仅举一二:嬉——《前汉文帝纪》“七八十岁嬉戏如小儿状”,“嬉”音“希”,义同“玩”,如“我是来嬉的”、“上街去嬉嬉”;晏——《太平御览》引刘敬叔《异苑》,(管宁)曰:“吾尝一朝科头,三晨晏起”,“晏”音“岸”,“晚、迟”的意思,如“我有事,晏到半个钟头”;嘶——〈汉书·王莽传〉,“莽为人大声而嘶”,“嘶”音“西”,“喊、叫”的意思,如“清嘶鬼叫”、“疼得他直嘶”。其实,残留在方言俚语中的古词语,还大量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家庭灶台中烧热水的铁罐,叫“汤罐”或“鼎罐”;绳子叫“索”,像麻索、草索、井索等。又如店员、中医分别称为朝奉、郎中,而朝奉、郎中却是古代的官名。能保留至今,则成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安庆地区处于“赣语”“楚语”和“江淮次方言”的围绕之中。建国以后,上述诸方言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各县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由于语言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又由于“赣语”与“楚语”的特征本来就不突出,加上改革开放的影响,人员的流动性大,普通话势力的扩展,方言语音自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教育的普及,共同语北京音通过宣传媒介的熏陶,隶属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的特征逐步在区内扩大,呈现出大面积江淮方言语音的一致性。这种方音特点的消磨而向共同语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方言向北京音靠拢的趋势。

(作者系安庆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新闻推荐

安徽省启动试点智能机器人将走向全省

本报讯9月6日、7日,宿松老区的公职人员和居民,体验到人工智能产品带来的便利。当天,以“人工智能和老区数字经济与宿松”为...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