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圩掠影

市场星报 2020-10-30 23:36 大字

就在四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和合肥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播出之时,我陪朋友又一次来到了刘老圩。作为该片总撰稿,我曾多次来过这里。

刘老圩是刘铭传的故居。提起刘铭传,人们便会想起1884年的中法之战,想到台湾。那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作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国家和民族立下功勋,如今他的故乡改名为铭传乡,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的英雄。

刘老圩是刘铭传1870年回乡养病时修建的,依山傍水,面对大潜山,金河水穿流而过。圩堡四周环水,深挖壕沟;圩门高大,外设吊桥;圩墙高耸,宽数米,可行人走马,并建有坚固的碉堡、炮台和箭楼,以防外侵之敌。堡内则是华厅高屋,亭院楼阁,花园假山,小桥长廊,池塘花木,以及仓库、米房和马库等,一应俱全。据专家考证,如今恢复的刘老圩只是原先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规模亦相当可观。圩内的建筑颇有特点,既吸取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又以皖中民居风格为主,别具一格。

最特别的是,圩内有一座西洋楼,位于正厅西南角的一处花园内。建筑风格完全为西洋式的,上下两层,砖木混合结构,四周为回廊,栏杆为圆柱形。这在肥西圩堡中并不多见。据说,这处西洋楼当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是刘铭传经常读书的地方。

历史上的刘铭传是一个奇人,虽出身布衣,起于行伍,与科举无缘,但他书读得并不少。史料称他“少读书,喜奇略”,诸如“医药、壬奇、占候、堪舆、五行之书”,无不涉猎,“尤好兵家言”,可见其所学甚博。他还长于诗文,著有《大潜山房诗钞》,曾国藩为之作序,称其诗有小杜苏黄豪侠之风,如同其用兵“横厉捷出,不主故常”。

应该说,刘铭传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他饱览中外经典,眼界开阔,具有远大抱负。据地方文献记载,刘铭传在家赋闲期间,购置了许多西方报刊、译作,同时认真阅读中国史籍,“静研中外得失”,密切关注着国家安危。他的座上宾多是一些思想开明、心怀忧患的高蹈之士,如吴汝纶、马其昶、薛福成、陈宝琛、徐润等,这些人个个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刘铭传才会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肩负起抗法保台的重任。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担任台湾巡抚后,强力推行新政,全面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台湾的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缆、第一部电话、第一盏电灯、第一个邮政、第一所新式学校,都出自他的手笔。正如清人陈衍所云,“(刘铭传)抚台,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于举国未为之日,独先为之”。因而,他被誉为“台湾的近代化之父”,实至名归。台湾历史学家连横先生评价他是“有大勋劳于国家者”,其功业“足于台湾不朽矣”。这些既是对刘铭传的褒奖,更是对某些人所鼓吹的台湾近代化始于日据时代说法的有力驳斥。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铁的事实。长久以来,大陆与台湾紧密相连,其中,仅近代史上就有三个安徽人为台湾做过重要贡献。一个是桐城人姚莹,鸦片战争时,他任台湾兵备道,领导台湾军民抗击英军侵略取得了胜利;一个是唐定奎,安徽肥西人,1874年,日本借琉球渔民被杀害为由,入侵台湾,唐定奎受命率兵入台增援,迫使日军退兵;再者便是刘铭传,在中法战争中,面对当时号称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法国舰队的强大攻势,先后取得基隆、沪尾大捷,并坚守台湾达八个月之久,为赢得中法战争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以上三个安徽人的功绩,不仅是大陆和台湾血脉相承的缩影,也是两岸同根的历史见证。而刘铭传保台建省,前后六年,呕心沥血,其事功勋业,更是有目共睹,彪炳史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许多年过去了,台湾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尤其是刘铭传的影响至今深入人心。如今的台湾有铭传大学、铭传中学、铭传小学、铭传幼儿园,还有铭传路等等。有人说得好,不去台湾,不知道刘铭传的影响之大。据陪同我前往铭传乡的肥西朋友介绍,台湾每年都有大批的访客前来刘老圩参观祭奠。为民众做过好事的,民众永远不会忘记。

遗憾的是,刘铭传抚台六年,最后黯然离去。更令人悲哀的是,在他离台后,他耗尽心血的新政俱被废除。三年后,甲午战争爆发,台湾被割让。刘铭传在家乡闻讯,吐血而亡。

刘铭传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因为他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的心里。作为皖人,我们更为有这样的乡贤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新闻推荐

潜山舒席荣获竹产业博览会金奖

日前,潜山舒席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荣获竹博会金奖。据悉,由中国林学会、中国旅游资源整合联盟民宿专委会举...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