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这样节约粮食

合肥晚报 2020-08-25 03:55 大字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通知第二号——为节约粮食各机关日吃稀饭一顿的决定”档案资料

○“鄂豫皖中央分局通告第二号——关于举行粮食运动周的事”档案资料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赤卫队使用的武器(资料图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回眸历史,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我们翻开档案回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看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粮食的。

粮食问题是革命中的重大任务之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红军从血泊中奋起,分别举行了黄麻、商南、六霍等著名的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及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第三十五师。1930年6月,召开鄂豫皖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由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形成。

安徽省档案馆珍藏的1931年7月《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文件之五——粮食问题决议案》的档案,记载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档案记载,“粮食问题是决定革命胜利重要条件之下(一),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的过程当中没有不发生粮食困难的,反对粮食恐慌,是革命中重大任务之一。鄂豫皖苏区是个农业区域,照算农民得到土地以后,大家都有剩余的粮食。可是,国民党军阀、豪绅地主百般的封锁,百般的破坏,烧谷哪,毁秧田哪,抢粮食哪,弄得粮食困难成为最严重的问题。”

就地理位置而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处于三省边境,以大别山为主要区域,是天然的屏障,利于红军开展游击作战,但由于山地多,土地贫瘠,粮食产量相对较低,这也是造成粮食供应紧张的一个方面原因。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和烧抢,造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的严重损失。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扩大粮食生产,“使苏区的土地一寸不要荒了。组织生产队,适当调动人力、牛力帮助人力、牛(力)缺乏的地方耕种。政府应颁布生产奖励条例,以收获的部分奖励帮助人力、牛□□者,妇女儿童应用尽可能的力量参加耕田,特别是要多种瓜菜杂粮,以及短期间可以收获的食物,如热水萝卜等,进行生产比赛。”

为了缓解粮食问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力推广杂粮种植。由于地理环境决定,鄂豫皖苏区包括湖北的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的北部,河南的光山、罗山,安徽的六安、霍山,河南的商城、固始等地,盛产瓜菜,特别是在一些荒地上,种植山芋、南瓜等,省时省力,且能作为粮食的补充。

省档案馆馆藏的1932年6月15日《苏维埃政府怎样为粮食问题的解决而斗争》的档案,其中就明确记载了鄂豫皖苏区大力推动种植杂粮运动。“为了加紧种植各种杂粮,党与团首先发起了粮食运动周,决定每个党员团员至少必须种五颗瓜藤(最好是南瓜)或等量的其他杂粮。种了以后必须负责照顾直到收获后为止,如果因事他往,必须托旁人代为照料。同时更经过党团员去动员一切群众,以至老太婆、小孩子来参加这一运动。在运动中实行革命的竞赛。这种杂粮的种植,大大地缓解了食粮的不足。”

厉行节约苏维埃政府机关以身作则

省档案馆馆藏着一份1931年5月16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通知第二号——为节约粮食各机关日吃稀饭一顿的决定》的档案。从档案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在特别艰苦的战争年代,培育出的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该文件记载,“现在敌人正在加紧其封锁经济的手段,加以数万红军在前线的需要,跑反群众的救济和青黄不接,都要我们进行正确的粮食政策,尤必须尽量节省,减去靡费。现特决定无论什么机关,每天吃稀饭一次。” 次日,又调整为,“除在前线作战的红色战士每天吃三顿干饭外,苏维埃政府机关也是每天吃两顿稀饭,其余在后方工作的军事机关则吃一顿稀饭。”

至于为什么要每天吃一顿稀饭?在1931年5月17日《鄂豫皖中央分局通知第三号——党和苏维埃每日两餐稀饭的原因》的档案中说道,“领导群众的共产党及代表工农群众自己谋取利益的苏维埃革命政府,定要尽力先苦自己,节省粮食,接济群众,以减少民众的痛苦和尽可能地供给前线革命战士的需要。”

除了节约粮食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非常重视粮食的储备。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收集的粮食一律交粮食委员会,在各中心区选择最安全的地方,每区设立五个至十个公共粮食储藏所,储藏苏维埃和私人的粮食。私人存谷完全出于自愿,由苏维埃派人看管。

组织耕牛队、割谷队和生产队保护春耕秋收

为确保粮食的供应,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积极组织耕牛队、割谷队和生产队扩大粮食生产。1932年6月15日《苏维埃政府怎样为粮食问题的解决而斗争》的档案中,提到了苏维埃政府以土地,资本,耕牛,耕具,种子,肥料,帮助农民,使农民提高生产,扩大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苏维埃政府禁止种植鸦片,把一切过去种植鸦片的土地改种粮食。”

此外,在春天,鄂豫皖苏区举办了春耕运动,组建耕牛队、栽秧队,帮助农民春耕生产。在秋天,鄂豫皖苏区的苏维埃政府举办秋耕和秋收运动。比如1931年水灾淹没了鄂豫皖苏区的一些土地,苏维埃政府动员群众修补土地,种植杂粮,因此收获了一些农产品。秋收时,苏维埃政府动员男女老少组织割谷队,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大家尽快收割。收割结束后,割谷队变成了生产队,进行秋耕工作。

不仅如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组织武装保护秋收。每到秋收时节,国民党反动派就会向苏区进攻,割掉或者烧毁稻谷,破坏秋收。因此在收割稻谷的前期,鄂豫皖根据地就会组织游击队对敌人进行袭击,同时对白区的一些群众进行宣传,组织领导贫农进行秋收斗争。在《苏维埃政府怎样为粮食问题的解决而斗争》的档案中,就有这样的信息,“为了保护秋收的顺利完成,对于苏区周围的敌人必须要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并且发动白区的穷苦群众的秋收斗争。”

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工作还是取得了相当的好收成。1931年中国多地发生空前的水灾,而“我们的苏区倒成丰收的第一年。”粮食问题的解决,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吴松荣何芳芳

新闻推荐

多名曾受新安晚报帮助的学子与记者联系: 当年受益记心间,如今成才传爱心

大皖·阳光助学行动报名正在进行。今年是第13年温暖起航,助力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们实现大学梦想。新安晚报是安徽都市报第...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