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舒席 “编”出脱贫路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6-03 06:25 大字

□新华社记者 汪海月 马姝瑞

天气渐热,王河舒席迎来了销售旺季,56岁的女工王洁梅也加快了编织的速度。盘腿而坐,双手上下翻飞,近千根竹篾交错连接、严丝合缝,一张舒席眼看着就要完工。

王洁梅所在的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因盛产水竹、篾工巧匠辈出,自古便有“舒席之乡”的美誉,王河舒席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潜山历史上被称为‘舒州’,舒席也因此而得名,舒席的特点是不腐不蛀、细薄柔滑、舒适耐用。”王河舒席省级非遗传承人唐竹林说。

近些年,随着非遗扶贫工坊的建成和发展,这一传统非遗在延续传承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新途径。

唐竹林和弟弟唐满结于2014年成立了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在乡镇布有40多个扶贫车间,现带动600多户农户就业,累计帮助200多户贫困户脱贫。

“舒席作为当地代代相传的手艺,普及起来比较容易,我们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场地,支付农户加工费,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满结介绍,眼下正是舒席销售的旺季,一天有近两百床舒席会从合作社销出,日销售额达十几万元。

王洁梅回忆自己七八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舒席,家里每年夏季用的凉席都是自家编织,舒适安心。几年前,因为儿子车祸去世,自己又身患疾病,王洁梅成了贫困户,在朋友的介绍下,她来到合作社,重拾儿时的手艺。

“我一般四五天时间编织完一床舒席,一个月赚一千多元,时间上比较自由,也可以带回家做。”王洁梅通过编织舒席,在2018年成功脱贫。

合作社生产的舒席至今仍沿用传统制作方法,包括开竹、匀丝、刮篾、编织、打磨等15道工序,核心工艺依赖纯手工制作,开竹等工序则通过机器实现了更高的效率。

58岁的叶文发负责将粗加工的竹篾对开分为两层,这一工艺由原来依赖人工刀剖更新为机器作业。“一台机器相当于10个人的工作量,我现在通过操作机器一天能处理近800斤竹篾。”叶文发说,这份工作让他可以在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获得收入。

“原来纯靠务农一年收入3000元,现在年收入3万多,够花了。”叶文发说自己“心满意足”。

据唐满结介绍,合作社去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帮助当地农户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空调的普及无疑给舒席市场带来了冲击,为了应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合作社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研发包括汽车坐垫、鞋垫、普洱茶盒等舒席衍生产品。

“我们希望把非遗越做越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创新,为舒席带来新的活力,也为当地农户提供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唐满结说。

新闻推荐

中国绿茶 迎客天下 首个“国际茶日”主题直播活动暨网上茶博会宣传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为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利用新媒体讲好茶故事,有效推动茶叶产销对接,创新展会服务模式,在首个“国际茶日”到来...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