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栝楼为了扶贫不说愁 “魔芋大王”何家庆倒在栝楼扶贫路上;临终前还在担忧栝楼能否卖上价
曾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依据;曾赴我国西南地区扶贫,奔波3万多公里推广魔芋栽培技术,被誉为“魔芋大王”……几十年来,何家庆一直奔走在路上,在科考调研的路上,在传播知识和技术的路上,在扶贫的路上……直到今年7月,何家庆在去安庆潜山调研栝楼产业途中晕倒,才不得不停下前行的步伐。10月19日,他因病不幸离世,却又捐出眼角膜为两名少年带来了光明。虽然何家庆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但他的先进事迹还在流传,他
他看上去一点不像教授
胡海结是潜山市的一名栝楼种植大户,拥有一个面积约为130亩的栝楼种植基地,目前基地正迎来栝楼收获季节,硕大的栝楼挂满藤蔓。
在基地里有一株栝楼因为结的果实比其他株更大,受到了胡海结的格外关注。原来今年7月,何家庆教授到潜山调研时,在胡海结的种植基地发现了这株栝楼,虽然当时它还没挂果,但仅看长势就觉得它很特别,建议胡海结平时多观察、维护,可将其籽留作种子。
“他说的话果然没错,这株栝楼结的果就是比其他株大,只可惜何教授看不到了,多希望他能品尝一下。”胡海结感慨地说,得到何教授去世的消息后,他十分惊讶和难过。
他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他是从2007年开始种植栝楼的,起初是小规模种植,2015年增加到60亩左右,那年也是他第一次见到何家庆教授。“一个穿着很朴素的老头跑过来自我介绍说是大学教授,看上去一点都不像。”胡海结回忆说,何家庆教授到了种植基地后,就到地里去查看栝楼种植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诉我施肥时要肥水一体、少量多次。”
“何教授很专业,他的指导对我们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胡海结说,2015年听说何家庆教授到潜山来办与栝楼相关的培训,他就报名参加了,感觉受益匪浅。
栝楼产业链正逐渐完善
栝楼的生长周期长达9个月,在此期间要进行精细化管理,需投入不少人力。在胡海结的种植基地里,常年有七八名工人从事施肥、除草等工作。
除了栝楼种植,在潜山、岳西等地,栝楼产业已逐渐形成涵盖种苗组培、深加工等环节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链,让栝楼逐渐被市场认可,也吸纳了更多人就业、带动了更多人致富。
10月30日上午,在岳西县徽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内,台自动化机器正在炒制栝楼子,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随后一袋袋奶油味、话梅味的栝楼子被生产出来。潜山市传文瓜蒌子有限公司除炒制各种口味的栝楼子,还尝试用栝楼子榨油,产品在市场上也很走俏。该公司负责人王传文告诉记者,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因栝楼与何教授结缘,公司的名字也是他帮忙取的。
王传文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了19户贫困户每年增收19150元;为户提供就业岗位,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通过“1+N”小额信贷模式,带动16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还带动潜山农每户每年增收3万元。
据潜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何家庆教授带领部分人走出栝楼扶贫第一步后,相关企业通过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再吸纳农民到种植基地和生产车间就业,让更多的人收入增加了。
临终前仍担忧栝楼售价
安徽省久点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栝楼子口味丰富,在网上销售十分火爆,每天销售额近万元,逢“双11”这种日子,日销售额可达10万元。
“他有个包,里面装着用来记录植物的电脑、相机,以及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加在一起得有30多斤重,但他背着包走起路来还是健步如飞,年轻人都比不上他。”说起何家庆教授,久点公司负责人陈娇印象深刻,“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亲切。”
“与他相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最关心的还是栝楼的种植环节,到我们的种植基地考察时经常都不和公司打招呼,就直接去了基地。”陈娇说,公司在江苏、四川、河南等地都有种植基地,何教授也经常奔赴这些基地调研。
记者了解到,何家庆教授上世纪80年代就关注到栝楼这种植物,退休后专门对其进行研究,2016年出版了《中国栝楼》一书,希望充分利用栝楼价值,实现栝楼产业化发展,帮助更多人致富。目前,栝楼种植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市场行情也经常变化。栝楼能不能卖上好价钱,成了何教授关心的话题。
“他对弱势群体有很强的同情心,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贫困农民谋取福利。”王强说。作为安徽农业大学一名博士后,王强曾于2009年到2012年跟随何家庆读硕士研究生。何家庆女儿何禾说,直到临终前,爸爸都在担忧瓜农的栝楼能不能卖个好价。好在潜山等地为了扶持栝楼产业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在行情不好时实行栝楼子收购保底价,保障了瓜农的利益。
两趟扶贫路一颗赤诚心
从何家庆《一个植物学教学、研究者对中国栝楼产业调研后的思考》一文中可以看出,从2016年4月18日至2017年2月11日,他持续工作300天,途中病倒22天,对我国166个县市的149个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26个国家农场与工业园及生态示范区、103个企业及公司进行了科学调研;行程48900余公里,其中步行5860余公里。
追寻栝楼的旅途是一场“苦旅”,而在上世纪80年代,何教授也曾为另一种植物跋山涉水,它就是魔芋。1984年,在安徽大学生物系任教的何家庆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1998年,何家庆自费扶贫大西南,历时300多天,跨越8省区,行程3万多公里,为100多个县的芋农讲授了魔芋栽培技术,被称为“魔芋大王”,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还接见了何家庆。
2010年1月,何家庆被安徽大学延聘3年。2013年年初,何家庆受聘成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主任。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后王强说:“何教授是学生们都追不上的老师。”原来,在野外特别是在山区采集标本时,何教授身手敏捷,大家都望尘莫及,“他曾经说过,在一处原始森林里遇到过一棵罕见植物,当时特别想有个人帮他与这个植物拍个合影。因此我感觉他一个人在路上是孤独的,但他都挺过来了,真不容易。”
捐眼角膜为人延续光明
今年7月,在去潜山调研栝楼产业途中,何家庆教授突然晕倒在烈日下。送医后,他被查出癌症晚期。10月19日晚,何家庆永远离开了大家,但他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最后的礼物——眼角膜——何家庆生前决定把眼角膜捐献给山区贫困孩子。10月24日,来自大别山区的14岁患者和来自淮南的17岁患者分别接受了何教授捐献的眼角膜。
“他上世纪80年代去大西南时,女儿还没多大,我在家要照顾孩子,他在外做考察,对彼此来说都很艰苦,当时还有些不理解,后来就慢慢接受了。”妻子胡建群说,何家庆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还躺在病床上写调研报告,接到栝楼种植技术的咨询电话也会耐心讲解,他总是感叹时间太少,感觉还有很多事没做完。
“何老师去世前的几个月,还在跟学生交流栝楼产业的发展,希望我们能对栝楼有更多了解并总结出一个模式,再去开发更多的资源植物,为百姓谋取更多福利。”王强说,何教授一直奔走在资源植物产业化和扶贫路上,他对科学和扶贫事业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再炽烈的日光下都有阴影,我走了,没有闪烁的光彩,余烬虽有星点晶亮,但终究会被湮灭。”今年9月,何家庆教授在确诊患癌后,给远在海南的女儿何禾发来这样几行字,让何禾泣不成声,“我们后来了解到,父亲其实从2017年就察觉到身体有问题了,但他没和我们提过,还是一直坚持去各地调研。希望他未竟的事业能得以继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王吉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王吉祥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第二届安徽省“村长”论坛同期举行发起成立“安徽农村电商发展联盟”推介10个2019安徽创新发展明星村、9家2019安徽农村...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