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朴素到极致、纯粹到透明的人 何家庆教授遗体告别会昨日在合肥举行

市场星报 2019-10-22 00:32 大字

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生活可以过的如此朴素,一个人的境界可以纯粹到如此透明,一件普通的衣服洗到发白,自费走遍山川河流,只为潜心研究,寻找脱贫的途径……朋友说,第一次见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穿着就是这件衣服。学生说,他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买一份稍贵一些的排骨都不愿意。家人说,去世前一天,还在病床上做着研究,拼到了最后一刻……

他将自己对于物质的需求降低到极致,追求将科技知识转化成为脱贫致富的工具,他就是魔芋大王何家庆,最近几年,他在研究栝楼产业发展现状,开展“栝楼扶贫”,但前几个月,何家庆在潜山调研栝楼产业时晕倒在路上,后检查出癌症晚期,10月19日晚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的生前遗愿中,念念不忘的仍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生命的最后,他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为山区的贫困孩子送去光明。“我走了,似风、似电、似雷鸣,一触、一撇、一闻声,一瞬即逝,那一刹,可有亦无痕”,在何老生前所作长诗中,这样一句话,仿佛是何老的内心独白,留下光明在人间。昨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合肥市殡仪馆举行,何老生前同事、学生、亲友等社会各界人士排起长队,沉痛悼念,送何老最后一程。      

一生之中,为了科研多次“远征”

“一生之中,多次‘远征’”。来自安大的周家群为何老写传记,从去年二月份开始,与何老形影不离了大半年时间,在他的回忆中,何老曾与他探讨过生死,但没想到来的这么突然,这么快。

周家群说,悼念何家庆,充满着正能量,他就是充满了为了一个奋斗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1984年,何家庆独自一人自费徒步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在大别山区走了225天,足迹遍及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大别山属19个县,行程25360余里,沿途宿居山野洞穴,夜遇狼群、蜂螫虫咬,克服种种自然界与社会的困难与障碍,搜集各类植物标本近万份,他的考察报告受到安徽大学、安徽省政府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1990年在绩溪县担任科技副县长,他步行800公里,跑遍了23个乡,到过几手所有的山头,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破天荒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展览。

1998年,何家庆怀揣积攒14年的积蓄29000元,历经305天,行程31600公里,其中徒步行走8000公里,途经安徽、湖北等八省市,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多为贫困县和贫困乡村,为沿途百姓进行各种魔芋种植的培训指导无数次,受益两万余众,九死一生,一言难尽。

2016年4月18日,已退休几年、年已68岁的何家庆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远征”,至2017年2月11日结束,持续工作300天,自费前往17个省区考察瓜蒌、魔芋等作物,途中与地方政府人员、栽培大户与经营业主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举行了不同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培训会41场,行程48900公里,步行5860余公里。

周家群的回忆中,这些内容很是震撼。

如果还有足够的时间,何老师一定还会继续研究

“吾师如父,感激教诲之恩”,何老的学生王强,目前是在安徽农业大学做博士后工作,研究方向为茶,在他大二那年,也就是2005年就进入了何老的实验室,与其一起这么多年的相处,王强回忆起与何老相处的点滴,眼里闪着泪光。“好像并没有离开,只是又一次远行在祖国的大山里,还会回来。”

王强说,经常有人问他,何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主动去获取知识,但不会给我们固定住方向,内心有好奇心,用最原始的驱动力去学习,引导着我们。”不堵而疏,是何老的教书方式。

回忆中,王强仍然深深记得,何老师经常与他们一起去食堂吃饭,因生活习惯和朴素,何老师总是选择素菜,每餐也就消费很少的几元钱,“长期吃素营养肯定跟不上,我会想办法怂恿他吃一些荤菜。”但何老师常常会根据价格选择,像排骨之类价格高的,他就会放弃。

何老师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学生倾囊相授,其实更多的是对于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何老更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用科技来脱贫。“他出身苦和父亲对他的成长影响,加上亲身在贫困的一线,接触的多,感情的冲击更能深刻的体会脱贫的重要性。”

王强曾记得,有一处贫困地区的百姓,在知道何老师是前来送技术的时候,感动的当场就哭了,“何老师送去的技术,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收成,得到认可,何老师选择栝楼产业研究也是这个目的,我相信如果他有足够的时间,他还会继续选择别的植物来研究,为山区贫困的老百姓送去技术和希望。”

对于厦门大学的老师侯学良来说,何老应该是他的领路人,“初次与何老师见面是在阜阳师范大学的课堂上,当时他受邀给我们上课,正是因为那节课深受何老师影响,对植物分类学产生了兴趣,直至今日一直从事植物分类相关工作。”

学识渊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些词,在侯学良看来,作为何老的标签再合适不过了,何老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仅仅是学业、事业方面的一盏明灯,更多的是在做人上,亦是给了他方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无论受再多的苦,都时刻想着为老百姓做一点点事,这是作为一名科技者的良心。”据了解,侯学良大学本科毕业后,原本当了中学教师,后来因为喜欢植物分类和机缘又跟何老跑了一年考研调查。在此期间何老一直鼓励支持他继续学习深造。昨日,虽然不能赶到现场,但献上挽联,送恩师最后一程。

去世前一天,病床上的何老还在坚持工作

今年7月份,何老前往安庆,主要是为了筹建“潜山市瓜蒌产业协会”等,住在妹婿家中。据何老妹婿介绍,那段时间,何老身体已经出现了异样,家人都建议他先去安庆的医院检查一下,但何老不愿意,一再坚持,大家也没有办法。就这样,何老在身体情况严重欠佳的情况下,还前往安徽省岳西、湖南、湖北等地考察,最终在回潜山的路上昏倒了。

家人将何老送回合肥检查,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连进食都很困难,但何老依旧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18日,就是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为筹办协会的事情忙着。”何老妹婿说,他就是希望能留下更多的东西。

“一颗对栝楼产业痴迷研究和一颗为农民扶贫增收的初心”

来自原潜山县农委的桂仲晶,与何老是多年相识,他对何老的钦佩溢于言表,两人相识于何老考察大别山之时,当时桂仲晶是在当地园艺场任负责人,主要农产品是李子和茶叶,“为了寻找出路,探寻新模式,我们找了何老给我们指导。”

而后在探索栝楼的开发和研究上,桂仲晶经常与何老打交道,“他对物质算得上是没有任何需求,吃住全不讲究。”每年,何老都会带领一些学生去当地,步行、徒步爬上大山已是常事,风餐露宿也不为怪。

身体力行,走遍大山,搞研究,桂仲晶回忆,那时候,何老就穿着那件当初刚认识时就穿着的中山装,随身会带着一个饭盒,找不到地方吃饭时,就随便问山里的住户要一点。不讲究任何物质条件,那颗对栝楼产业痴迷研究和一颗为农民扶贫增收的初心,纯粹到透明。

潜山市的王传文在何老最后一次奔波调研中,陪伴在左右,“为了协会的事情,何老一直跑来跑去调研。”王传文介绍,身体不舒服还一直坚持着,直到倒下,何老痴心于此,就想找到品质优、产量高、成本低的栝楼品种,来帮助大家脱贫。

新闻推荐

电商全覆盖“网络”富农家

2016年,潜山市痘姆乡鞔鼓村的王中华,利用山场、池塘发展养殖业,不仅喂养鸡鸭鱼兔,还有孔雀、火鸡等特色养殖品种。一年后,原本...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