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锣演绎人生喜怒哀乐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10-18 11:28 大字

安庆 储北平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潜山十番锣,是乡亲们最熟悉的音乐。那悦耳动听或喜或悲的声调,在乡村时空传承千百年,承载了农民几多悲喜乡愁。

十番锣,又称十番、打十番、十番锣鼓等。十番锣并非潜山独有,而是流传于福建、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从唐至今已有千余年传承史。 《红楼梦》第十一回讲到宁国府为贾敬做寿:“贾琏,贾蔷到来,先看了各处的座位,并问:‘有什么玩意儿没有? ’家人答道:\‘……前日听见太爷又不来了,现叫奴才们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台上预备着呢。 ’”

相传潜山十番锣,正是盛行于《红楼梦》描写的那个时代。当年程长庚率徽班进京时,伴奏所用打击乐,正是十番锣曲目。后来随着徽剧、弹腔、高腔等戏剧流行,特别是近年黄梅戏在天柱山乡村广泛普及,各套路锣鼓随之发展,从而不断丰富了十番锣的内涵。十番锣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绵延起伏,群体演奏,独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乐器由大鼓、大锣、大镲,小鼓、小锣、小镲组成,同时可加入木鱼、梆子、板鼓、京鼓、长尖、唢呐等。有时为加强气氛,还可加入二胡。根据所用乐器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吹打锣鼓、戏乐吹打锣鼓等三种音乐形式。演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排列位置讲究,一般由10~14人合奏,多时二三十人同时表演。

十番锣之生存,同日常生活中的礼俗文化紧密维系。借着音乐反复再现,在人们一生重大的仪式中做全程礼赞。其演出无外乎服务于人生礼仪、节日时令、神灵信仰等场合,应用于迎神赛会、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音乐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体现一定意境,有的则表现古老传说故事。整个乐队在鼓手指挥下,以繁花流彩的鼓点节奏应和着优美的唢呐吹牌子曲,就能奏出阵阵乡土雅音。根据不同环境,表演时注意强击弱击的此起彼伏,控制节奏速度缓急以及击鼓手法等不同技巧,或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或浅吟低唱、哀戚悲歌,整个演奏气势恢宏。

之所以冠以十番,是因为演出曲目包括凤点头、长锤、望家乡、八哥洗澡、扑灯、得胜令、工择字等十套,反复演奏,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与流丽婉转的黄梅戏相比,十番锣在烘托气氛,迎合人们情绪方面显然更能发挥所长;由于自身种种特性所致,加之演出中十番锣常处于从属戏剧相对被动地位,因而其在受众面、传播形式与生存空间等方面较戏剧而言也就相对狭隘许多。 “十番锣鼓敲起来,舞灯唱戏离不开;娶亲嫁女场场到,喜庆活动回回来。 ”“一番喜得贵子,二番珍珠满堂;三番三元及第,四番五子登科,六番黄金万两;七番仙鹿献瑞,八番吉福呈祥;九番一禾九穗,十番世代团圆”。这都是说十番锣所诠释的喜庆情感基调。而在另一端,通过曲调的婉转变化和吹拉乐器的点缀介入,十番锣亦可衬托与渲染悲怆哀思场面。主要用于宗教超度亡灵、醮事与丧葬活动等,演奏优美雅致,哀而不伤,僧道两家称之为梵音,民间则称之为吹打,兼用丝竹乐器者称丝竹吹打。

据八九十岁老人回忆,旧时潜山乡村,每年二月初一开始就要起锣,初二龙抬头出巡,队伍很壮观,绵延几里长。那时,每村都有祭祀的“社”,每社都有锣鼓队,举着自己做的大旗。出巡时,乐队聚在一起,家家都会迎接,一直到二月初十才结束。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传媒的发展,农民文娱生活发生变化,这一传统技艺渐渐失去昔日的繁华。加上十番锣传承一直是一辈辈传授,而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没人愿意学。再则,长期缺少专业人士指导,在表演上缺少创新,演奏方式显得老套。因而,至上世纪90年代,这一优美古乐在潜山已濒临失传。为此,该县文化馆和非遗中心一班人,本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初心,安排经费,申报非遗,专门搜集整理曲谱,组织专家培训,添置服装乐器,搭建平台,推荐演出,从而使其得以传承保护。

“锵锵咚,锵锵咚,锵咚锵咚锵锵咚……”耳畔似乎又响起了十番锣,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喜庆的乡村……

新闻推荐

潜山民警奋力救火获赞

本报讯(徐伟记者王原)10月4日上午,潜山市官庄镇辖区驼岭头一民房发生大火,潜山市公安局官庄派出所民辅警火速救援,处置得当,为...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