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集中爆出不少消费陷阱,消费者该如何小心避开 “买买买”前, 看看这份避“坑”清单

安徽日报 2019-03-25 07:36 大字

预付式消费有风险

案例:东至县孟某等9人在县内某汗蒸馆办理了预付卡,时间为2017年1月至10月,预付卡里的金额为500元至1200元不等。2018年5月22日,孟某等人再消费时发现该商家已关门,多方联系无结果。

小贴士:预付卡服务以其优惠、方便的特点成为众多商家吸引消费者的一种营销手段,但因为某些商家的不诚信,消费者虽然得到一定优惠,却可能会遇到不平等格式条款、限制消费或者经营者半路关门等风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各地消费维权组织共受理预付式消费相关投诉2044件。预付卡消费投诉,多因办卡后商家关门歇业,无法联络给投诉调解带来了难度。因此,大家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尽量选择信誉度高、规模较大的商家,降低消费风险;尽量选择时间短、金额小的卡种;看清使用说明,适合自己使用再办理;索要发票,保留办卡协议;发生纠纷时及时投诉。

信用贷消费需谨慎

案例:潜山市操女士于2018年4月通过某信贷消费公司办理2780元的小额信贷购买电动自行车。该公司为操女士办理了分期贷,共24期,每期(每月)还款198.6元。操女士在还款3个月后发现利息太高,找到该信贷消费公司求说法,几次无果后投诉至潜山市消保委。消保部门工作人员计算发现,操女士如果按时按期还款共需还款4766.4元,超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

小贴士:近年来,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和金融消费平台纷纷与电器、美容、培训等行业联手,打出“零首付”“零利息”“手续简便”等诱人广告,向消费者推荐使用信用分期贷款购买商品和服务。但“消费贷”套路深,消费者在日常消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有的商家会对产品进行包装,有意隐瞒贷款事实,消费者在付款和签约前一定要询问清楚,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另外,不要随意将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提供给他人;切莫贪图小利而向网络、地下等非法贷款公司贷款,防止上当受骗;确实需要进行贷款时,要多了解熟悉金融知识,理性分析贷款实际利率标准,在金融服务消费等活动中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条款,不要贪图“小便宜”。

保健品宣传勿轻信

案例:2018年11月29日,消费者陈某向淮南市田家庵区消保委投诉,称其父母参加了所谓老年健康会议,在某商店购买了价值3万余元的保健品,其回家后经过查看,感觉情况不对,要求退货。工作人员受理后经查,老人购买的商品有不少是食品,而非保健品。

小贴士:一些不法保健品经营者以老年人为对象,虚假宣传保健品功效,采用免费体验、赠送礼品、伪亲情关爱等方式,诱导老年人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失。消费者要掌握识别保健食品的方法,不要将普通食品误认为是保健食品,要认准保健食品专有“蓝帽子”标识,批号应为“国食健字”“卫食健字”等;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国家允许保健品声称的只有27项特定保健功能,所有宣称有治疗性功效的保健品均涉嫌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不要迷信“延年益寿”“包治百病”的宣传;提防不法商家的销售陷阱,不要轻信“专家义诊”“免费讲座”“免费体检”等推销套路,远离商家利用小恩小惠做诱饵进行的保健品推销。

新闻推荐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十大典型案例

2018年12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六部门联合...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