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嬗变龙潭寨 来自“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汤泉乡龙潭寨村的报道

安庆日报 2018-12-17 10:55 大字

丽日当空,阳光普照,笔者沿着赤百公路行至原黄岗乡,驱车6公里水泥路,慕名走进了2012年底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汤泉乡龙潭寨村。

正如诗曰:“奇峰环绕古民居,石涧清潭映艳姿。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出岫赛西施”。

美丽景致:小桥流水人家

地处太湖县东北边陲,东与潜山相连,北靠岳西山水,南与寺前接壤的龙潭寨村,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古建民居,保存完好,“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村风格成为龙潭寨村最具特色的美丽风景。

放眼望去,龙潭寨村两面环山,其实是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山冲地带。而一条约3000米的龙潭河溪流从村寨中沿着东西方向穿流而过,整个村落就是建造在河流两岸平地稀少的山脚之下,并以两条沿溪不规则的步道为寨内交通的主要骨架,构成东西向延伸为主的村落道路系统。村内,大部分巷道均以青石条或青石板铺地,古建筑多为木制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古朴,村寨层楼叠院与溪水、山色交辉相映,与参天古树叠翠相融,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往昔,建造久远的石拱桥“五福桥”是进入村落的惟一通道,且与村内沿河上游的三座石桥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行走在距今690多年历史的古寨内,眼前青砖、灰瓦、马头墙的传统民居和民间工艺、民俗风情、农耕文化融于一体的记忆历历在目。尤其是在遵循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念下,布局、巷道、外形、水系等古建架构令人称赞,祠堂屋、转桥屋、花屋、老屋、上屋、龙潭屋等6个自成一体的古村寨和一座占地约600平方米的胡氏宗祠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群,被专家称为中国徽派建筑艺术和皖西南建筑的典型代表。而那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天人合一、聚族而居的伦理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充分彰显。

昔日印记:偏远贫穷落后

有人说:“现在的生态美、传统美,得益于地处深山老林的绝对优势,没有受到环境的污染、没有受到战争的践踏,没有受到人为的破环。”

“自从600多年前,一位胡姓人家从遭受水灾的江西逃难至此、落户定居之后,祖祖辈辈就过着‘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尤其是在交通还不发达的时代,几乎与世隔绝,信息闭塞。群众住的是土坯房,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回销粮,穿的是老布衣,走的是泥巴路。”该村总支书记胡良胜回忆说。

“而且,这个地方是太湖、岳西、潜山三县市交界,四周群山环抱,峰峦起伏,相互之间来往走动仅靠山间的羊肠小道步行为主。在生活的来源上,‘靠山吃山’几乎是惟一的源泉,山上的树木、毛竹廉价出售,并完全依靠人工运出山区,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渠道。”

“由于深山人均只有四分亩的田地,粮食不够吃,靠的全是国家的‘回销粮’,还要走到库区塔镇肩挑背担,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老百姓的日子十分拮据。”胡良胜发自内心地感叹道。

“直到90年代初,赤百公路得以修通,群众进出山区开始方便起来,山上的资源也逐步变成了资金,农户的日常生活逐渐有了转机;90年末,山村开始通电,彻底解决了家家点‘煤油灯’的贫穷历史。但值得可喜的是,老百姓并没有拆掉久居的砖瓦老屋,去大兴楼房,而是基本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龙潭寨人乃至太湖人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由于龙潭寨位于三县市交界,老百姓过去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就基本上局限在这个区域。什么木材交易、什么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买卖,乃至儿女婚嫁成亲,都是就近为宜,就地结缘。如今,相互之间走亲串戚十分频繁,有的亲上加亲,说话言语、生活习惯也基本接近。”胡良胜坦言道。

“我家过去也一直住在与龙潭寨相邻的山头,家里穷,主要靠在山上挖云母(人称狗屎金)、挖硅石卖钱,有时为了寻找这些值钱的东西就不知不觉到了龙潭寨,而且还要走15里山路,非常辛苦。这样往来多了,20年前就有缘嫁到了龙潭寨。”现年48岁的村民王满兰跟笔者谈起她从潜山市五庙乡新田组嫁到龙潭寨的佳话,真的成为那个时代的写照。

今朝新貌:休闲旅游打call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深山腹地。世代祖居龙潭寨的村民也逐渐顺势而为,融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走出山门,勇闯市场。“路通、民富、村兴、业旺”的美丽新貌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胡良胜书记的带领下,笔者乘车沿着新修的盘山水泥公路前行,在太、岳、潜三县市交界的5公里分路处,左边通往岳西县菖蒲镇港河村1.6公里水泥路已经修好,右边通往潜山市五庙乡红光村2公里水泥路新修完毕,而且此处还立起了“界碑”。

“暖春,这里满山花开,芳香扑鼻,红色或蓝色的杜鹃花、白色的油桐花,尽情绽放,婀娜多姿;盛夏,群山连绵,高峰突兀,翠绿掩映,生机盎然;金秋,层林尽染,色彩分明,置身林野,留连忘返;雪冬,银装素裹,高低起伏,宁静致远,安澜静谧。”

一边听着或看着这些迷人的景致,一边驱车朝着潜山五庙乡的方向前行,逐渐行至海拔七八百米的两县交际处,放眼远眺,山峦叠嶂,巍峨挺秀,一座座村落宛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大山之间,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原来住在这些山落中的储屋组老百姓已经全部搬到山下的龙潭寨村部附近,山中的田地也几乎没有人耕种了。”随行的胡良胜书记告诉笔者。

同时,映入笔者眼帘的还有几辆挖土机正在进行“退宅还耕”作业,机器的轰鸣顿时打破了大山的寂静。不时,路边还遇见了隔壁红光村几位村妇背着蛇皮袋在山中采摘野茶归来,有说有笑,不亦乐乎。其中,还有一位从龙潭寨嫁到红光村的妇女,见到我们,显得格外亲热。

笔者站在海拔900多米的边界点,耳闻松涛万壑,眼观群峰万遍,好一派大别山秀丽风光。更有眼前的香炉尖、莲花尖和不远处的寺前镇乔木寨村青峰岭,仿佛如今还在诉说着曾经那段烽火岁月的战斗历史,时刻在鼓舞着大山人不断前行的步履,时刻在激励着大山人奋力拼搏的干劲。

笔者返回村内,只见从上海慕名而来的几位游客漫步其间,似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溪一泉、一居一祠无不吸引了他们异样的目光,人人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龙潭寨不仅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而且还是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第四批旅游景观特色名村和安庆生态示范村。特别是在我县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创建国家5A景区的过程中,我村坚持立足‘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对传统村落修缮的300万元资金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体修缮的800万元项目资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主要单体古建进行了有效修缮;一方面充分利用列入2016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160万元资金和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全力推进新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振兴。”该村总支副书记斯家松告诉笔者。

“目前,龙潭寨景区内已新修旅游步道1公里,新建旅游公厕5个、停车场1个,安装旅游标识标牌30多块、路灯60盏,整治河道800余米,发展农家乐2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23户,实施危房改造35户;五年来累计投入移民后扶、整村推进、一事一议、畅通工程等相关项目资金530多万元,新修了出境潜山的龙潜公路、出境寺前佛图的桥门站路、龙佛路、龙周路、黄龙路等水泥路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后扶项目等有关项目资金40多万元,修建了杨畈排水工程、黄龙水毁公路工程、斯家农田水毁工程以及贫困人口安全饮水等重点水利建设工程。当下,群众日益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巨变,昔日的穷困窘况如今一去不复返,成为人们心中永远难以忘却的印记。”

同时,该村还着力实施“产业强村”计划,因地制宜,不断推动产业扶贫。尤其是采取“公司(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投入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安庆永强农业有限公司养殖番鸭和锦绣熙湖园林绿化公司发展苗木,分红得利;村里还充分发挥近万亩村级集体林场获得国家公益林补助和发挥200多亩新老茶园的资源优势,今年兴办了茶叶加工厂,注册了“龙潭寨”商标,既解决了茶农卖茶难,又实现了茶农和村级经济增收;同时,投资48万元新建了60兆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年均获利7万多元。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可达30万元左右,去年全村实现了106户贫困户、313人的“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任务。

这样一来,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得以大大提高,50%的村民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古寨的群众过起了闲居山村、悠然自乐的日常生活,有的建起了家庭农场,有的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享受着乡村旅游的休闲时光。

更有甚者,村里的“民星”们不仅为游客唱起了黄梅戏,说起了大鼓书,玩起了龙灯、舞起了狮子,而且,还把这些原汁原味、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精髓带进了城里的“民星大舞台”,在更广阔的空间得以进一步弘扬和传播。

如今,这个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传统建筑为一体,聚自然资源、特色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于一身的传统村落,正在张开双臂,喜迎八方游客,讲述着这个古村的精彩故事,诠释着这个村落的最美嬗变。

正如有诗所云:“青砖黛瓦马头墙,碧水深潭印老庄。山道常怀迎送闹,石门犹忆往来忙。悠悠古韵尘封启,滚滚新潮号令张。栽下梧桐成大树,乡村喜演凤朝阳。”

刘辉

新闻推荐

量身裁衣就业帮扶暖人心

走进甬安雨具公司生产车间,30余名工人正在专心加工PVC材质雨衣,冬日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车间里暖意融融。甬安雨具...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