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聚红盛:成就新时代美食传奇

淮南日报 2018-11-21 10:18 大字

从1875年一路走来,到2018年,聚红盛这个寿州餐饮业的老字号,已走过风风雨雨143个春秋。

清光绪元年(1875年),寿县城关聚红园酒馆开业,位于东街闹市小街头,始为孙姓创办,旨在接待贵宾,食宿兼营,类似现今的宾馆、招待所。光绪六年(1880年)转让给桑雨苍经营,更名为“聚红盛酒馆”,传业三代,规模进一步扩大,拥有“名厨”多人,为寿州较有名的最大酒馆。民国时,雇工10余人,可同时接待宾客300余人。承办筵席为其主要特色,色、香、味为同行业之冠,名菜如“糖醋全鲤”“炸排骨”“四喜豆腐”等,名点如“大救驾”、“烧卖”等,风味独特,遐迩闻名。

1956年,聚红盛酒馆实行公私合营,1965年转为国营。1984年,县饮食服务公司集资翻建成三层营业大楼,营业面积840平方米,1985年正式营业,由原来承包酒席为主,转为面向大众,先后增设随意小吃、油点、卤菜、肉食、烟酒等柜组。1987年有职工20余名,拥有冷藏、烘烤以及各种加工机械13台,货运汽车1辆。“聚红盛”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于2003年12月18日受理注册,2006年5月14日获得商标注册证。聚红盛酒馆生产的“古寿春”牌大救驾(1979年10月31日注册)1979年荣获“省优”称号,1991年被商业部评为“部优”产品。

百年来,“聚红盛”根植在古城寿县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汲取着楚、汉文化和诸多外来文化的营养,一代一代经营者逐步形成诚、信、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恪守“重诺诚信,童叟无欺,义中取利,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历经百年风雨,成为寿县现存唯一一家百年以上的餐饮老字号,它的兴旺发达和长盛不衰是研究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诗人赵振远先生的嵌字联“聚红汇绿,四季花开,喜庆连绵堪酌酒;盛世良辰,八方客到,风光旖旎可登楼。”道出了国泰民安的盛世光景和“聚红盛”生意兴隆的繁荣场面。

这种繁荣场面来自第六代传入邸道阳先生苦心孤诣的经营和策划。2007年邸道阳从“聚红盛”第五代传人朱琳女士那里成功转让了“聚红盛”商标。对聚红盛门店进行了仿古装修改造,使店铺古色古香,又具有浓郁的寿县地方元素,每个餐厅的包间都以寿县城区的古街巷命名,服务员一律古装打扮,门口有侍者迎宾,给消费者一种亲切感。西街门店舍去宏盛大酒店名称,用“聚红盛”命名。2008年,在新城区建成“聚红盛”农庄,局部两层,仿徽派建筑风格。所有餐饮包厢均按照寿县25个乡镇命名,同时增加了谢家集、唐山、望峰岗等淮南市区镇地名命名包厢,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另外在命名上汲取《淮南子》中最先系统记录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凸显了地方文化。同时每个房间辅以寿州山水风光或寿州旧时生活场景的照片,给人一种怀旧感。这在酒店内部环境装饰同质化的今天,都具有超前的创意,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

2009年,经中国贸促会和上海世博局推选,“聚红盛”作为中华八大菜系之徽菜代表企业参加“迎世博国际美食大赛”获得金奖,并接待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欢乐中国行》《乡村大世界》、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三立电视台、安徽卫视《美食来了》等中央、省、市媒体的多次采访,赢得省内外宾客广泛赞誉。

“聚红盛”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运用“传承+发扬+创新”的经营模式,顺应饮食文化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换代,推出适合企业发展和满足大众需求的多元化餐饮形式,既满足和丰富了大众的饮食选择,引领更健康的餐饮潮流。“聚红盛”成为安徽省更具价值和品牌影响力的餐饮连锁品牌,享誉省内外,对安徽省餐饮业的发展、振兴徽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百年风雨,春华秋实。“聚红盛”始终坚持诚信经营,以服务赢民心,以品质求发展,深入百姓心髓。如今,聚红盛已在南京、合肥、六安、蚌埠、池州、庐江、潜山、蒙城、望江、安庆、马鞍山等地拥有10多家直营、连锁店,品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聚红盛”,一个屹立商海破浪前行了143年的民族品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美食记忆。“聚红盛”将继续把社会慈善事业做实、做细、做好,践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光彩精神,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服务于父老乡亲,把美食的芬芳传递到千家万户。(赵鸿冰)

新闻推荐

黄泥: 党旗飘扬在丰收的田野

秋日艳阳,潜山市黄泥镇组织发动“千干下基层”专班和党员突击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扶贫政策宣讲、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知...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