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姆古陶: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储北平

安庆日报 2018-10-15 09:42 大字

10月9日至13日,这几天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葡萄牙、马来西亚以及国内近30名艺术家与痘姆古陶非遗传承人,展开形式多样的艺术交流和文化体验活动。国际艺术家走进天柱山、三祖寺、山谷流泉、薛家岗、博物馆、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观赏《非遗流韵》文艺演出,充分领略潜山历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韵及自然环境造就的天成之美,并将所见所感融进古陶创作。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成员李见深教授作会议主旨发言,他从陶的意义、陶的魅力、陶的精神、陶的价值四个方面深刻剖析痘姆古陶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现代意义,多位中外学者、非遗传承人作主题发言。

痘姆乡与国家地质公园天柱山仅一河之隔,有“千年陶乡”之称,周边老百姓家里用的坛坛罐罐盆盆碗碗十有八九都出自痘姆。这里沉积了大量天然优质的粘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陶器的条件,且光照充足,为晒土、晒坯提供了丰富的光照资源,保证了陶器的质量。

近年,在程柏全等一批民间艺人及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该市支持成立了“痘姆陶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开办了技术培训班,建立了陶器展示馆、民间收藏室,一系列痘姆陶手工制作技艺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资料也都建档立案,现已初具规模。2013年,“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被推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其保护单位被推荐为“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正是这一年,程柏全所在企业已有制陶技术员40余人的规模,新增县级技术传承人10人。

乡党委书记徐瑾说:痘姆乡名称是有来历的,很早以前,这一带的孩子出天花不治,许多儿童夭折,后来来了一位老奶奶,用单方治服了天花;她故去后,人们称她“痘姆娘娘”,并建痘姆庵世代供奉,痘姆的地名便沿袭至今。在痘姆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我们现场目睹了纯手工制陶的一道工序:一块偌大的泥巴团,放置在飞速运转的陶车上,通过制陶艺人双手的拿捏和控制,三五分钟便神奇地变成了一个陶罐的泥胚!

据潜山县志载:痘姆生产陶器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名气。《新唐书》载,舒州同安郡(今潜山)的“土贡、酒器”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陶瓷酒具三年一贡。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道:“舒州杓(陶器酒具)力士杓,李白与尔同死生”。

痘姆乡政府所在地旧称“马道头”,又叫“窑头”。从大量地下发现看,这里古窑密布,窑基呈层状展布,是历代陶器的产地。而且民间至今仍流散有众多造型奇特、做工考究的古黑陶。据专业人士推测,这里制作古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

在距离痘姆乡不足4公里的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近年重点工程建设时在附近发掘的一些汉墓中,发现了大量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黑陶,绝大部分都已被国家珍藏。这些黑陶精妙绝伦,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智慧、情感和技巧,即使是最粗砺的陶,也会让人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它不仅蕴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且也闪烁着朴素的艺术光芒。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方人民特有的情感、智慧、力量最强有力的凝聚,更是时代更新、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痘姆古陶,因陶得名,凭古生辉,一座龙窑、一群工匠、一门手艺、一种信仰,一直牵引着许多人的关注和解读。窑烟袅袅,千年不绝,如今的痘姆古陶,生产性保护、旅游商品开发、传承梯队建设、研学游项目等相继实施,频频唱响了“好声音”。

有位诗人在赞美黑陶时写道:沉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静美在泥水与火焰的拥抱中,呼吸在远古与未来的跳跃中,升华在理智与情感的撞击中……对于老祖宗留下的古陶文化这一宝贵的遗产,如何把它保护好、推介好、开发好,让其为当代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

摄影金健周会仙

核心提示:

10月9日至13日,“2018首届中国潜山·痘姆古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潜山市痘姆乡举行。本次活动依托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学术背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致力打造潜山非遗文创国际性平台,力争常态化成为特色品牌国际交流活动,展示该市独特的山水文脉肌理,彰显文化自信的潜山底蕴。

新闻推荐

蚕桑产业带动村民奔小康

目前,正值秋季蚕茧子上市的季节,记者于10月6日来到潜山市槎水镇全丰蚕茧站,在现场看到满载蚕茧的农用车停满了院子,一篓...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